說到縣道145,很多人心中浮現的第一個印象應該就是西螺大橋了,除此之外,145好像沒有什麼太大的特色。但這條縣道所連結的幾個城鎮,可以算是雲林縣內的二線鄉鎮(如果把斗南、斗六當作一線的話,請原諒我斗膽如此區分),西螺、虎尾的繁榮都不在話下,再加上即將成立的中科虎尾園區,這條路重要性也就大大提高。這條縣道約略可以分成兩個部份,北段從起點埤頭開始到虎尾市區,走的是田園和熱鬧小鎮風,北段幾乎為二線車道,路樹綿延,更提昇該段的可看性。從虎尾之後,道路全線已拓寬為四線車道,到終點北港的新街前,沿途聚落也都不大,是和北段的一大對比。
埤頭鄉
起點這個地方是舊台十九線的一處彎道上,此地與稍北邊縣道150的岔路口一帶,其實應該是叫做「小埔心」或是合興才對,真正的埤頭聚落,位於現今東外環道的東北方,不過鄉公所設立的位置還是在這裡。小埔心的埔是指平坦地,加了小字則是為了要與大埔心(現埔心鄉)做出區隔。這個聚落不大,台19改線後,雖然對車流並未過度被引導致新線上,但舊台19線因缺乏養護,道路填補痕跡隨處可見,污水蓋一堆,騎機車尤其痛苦。(難道這是要大家改走外環道的陰謀?)
埤頭工業區全名是「埤頭農村工業區」,於民國62年設立,旨在促進農村發展。外面這一排的房子我在以前的影片中曾誤植為「水菜籠」,但實際上該地名比較偏西靠近舊台19線上,這排房屋說不定是為了因應工業區的設立才興建的。水菜籠的地名也蠻好玩的,舊名「水漆林」,是指一種類似咬人貓、碰到會皮膚發癢的植物,而水漆和水菜可能因為台語轉音成了現在的名稱。
從起點到工業區再到台19線岔路口,沿途只有零星的房屋散佈在路旁,其餘就是農田景觀。路旁路樹也純屬零星點綴,過了外環道後,沿途也幾乎沒有大型聚落,但路樹種植的較為密集,配上路旁田野,自成風景。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縣道145這段路還延續著台19線的舊名「彰水路」,是指「彰」化至「水」尾。
過了4公里後,愜意的農田風光就告一段落,接下來到的是路口厝與竹圍共同構成的聚落。這裡因為和縣道152交叉,也是昔日彰雲兩縣南來北往的重要路口,路口厝之名於焉形成。而竹圍則是比較靠縣道145西邊以及縣道152北邊的部份。在堡圖上,起點至西螺大橋前的縣道145當時已經出現,但由於當時橋樑尚未興建,所以西螺溪上的位置是畫上了擺渡的虛線。反觀現在台19線埤頭至竹塘的路段竟然還沒出現,那麼路口厝會如此重要(或興起),也就不難想像。
溪州鄉
到溪州的第一個印象,就是路變寬了,然後~地標變多了。先是看到遠方的溪州焚化爐,接著就是高鐵穿越,然後有地磅站,接著來到台一線岔路後(沒有直接岔),就是縣道145上的長虹~西螺大橋。縣道經過溪州鄉短短不過數公里,地標就這麼琳瑯滿目。
既然來到岔路口,就不得不提一下前面這段路和台一的關係。溪州大橋未建成之前,台一走的就是西螺大橋,縣道145來到這就與台一共線,過橋後再分道揚鑣。後來1997年溪州大橋完工,台一線自然就挪走,西螺大橋就留給145,現在橋上還有一面台一的里程牌,以及一面1/2牌,縣道145的8k、9k則一律從缺。目前西螺大橋轉型成觀光大橋,只供小車行走,所以入口處還特地設置裝置讓入口變小。
這裡僅抄錄西螺橋基本資訊,其他相關訊息,請見維基百科。
西螺鎮
左邊這張圖就是以前台一和縣道145分開的地方,台一往左,145則長驅市區。縣道一出橋就來個下坡,接著就馬上來到西螺的鬧區,馬上就可以感受到西螺和濁水溪的緊密關係,接著在第二個紅綠燈路口縣道需轉兩個彎,若直行的話就會進入西螺的菜市場,而交叉路口的橫向縣道,其實就是縣道154的舊線。在轉彎路口附近,還有西螺不少的當地名產與小吃,每間店常常是座無虛席,讓人立刻感受到西螺小鎮的活力。附近還有大橋運動公園,是前西螺國中的舊址,民國87年改闢為運動公園,設羽球館與老人會,替羽球風氣興盛的西螺培養不少好手。當然,西螺歷史悠久,老街、書院、寺廟都少不了,來的時候不妨也可以參觀參觀。
各位對西螺的印象又是什麼呢?西瓜、醬油、還是西螺七崁?但對我來說應該要算是西螺的果菜市場了吧..
轉進平和路的這一段縣道比較不熱鬧,除了起頭一兩個街區稍有商家,其餘幾乎都是住宅區,此後與改線後的縣道154交叉,再拐往西來到「新社」附近,那裡縣道又需要左轉。蠻讓人意外的是這段奇怪的路型在堡圖上就出現了,所以應該不是改線後的結果。
來到新社,這裡古時是巴布薩平埔族的居住地,因為是遷移而成的聚落,故稱新社。「社」指的就是番人居住的地方,前面經過的縣道154岔路一帶,就還留著一個叫「番社」的小地名。
身為一個全國性的果菜專業生產區,西螺有果菜市場是很自然的事情。這裡規模之大,連高雄大社的中盤都會來這裡批貨,每天南來北往運送,難怪乎上次卡枚基颱風在西螺造成不小的災害,菜價就應聲上漲,那可以說:西螺一感冒,全台打噴嚏?
經過果菜市場後,也就要和西螺道別了。接下來至吳厝的一段路也是很不錯田園景緻,沿途路樹不少,還加植了棕櫚科植物(椰子樹嗎?)讓這一段路很有特色。且12k(果菜市場旁)至19k(虎尾埒內前)一段,在民國91年還曾拿下道路景觀設計的第三名,引述公總自己的話:
吳厝位於西螺鎮的西南隅,西螺鎮界剛好就把這塊聚落包起來,過新虎尾溪之後就是虎尾鎮的勢力範圍。這裡也是縣道156的岔路口,聚落頗大,當地因為距離虎尾比較近,民眾與虎尾的往來反而比較密切。
堡圖上這一段仍為舊路,但當時新虎尾溪仍然畫的很寬,無橋樑可通過,因此這裡當時也是以渡口的型態出現。現在通過新虎尾溪的中正橋,銘牌上寫的是民國六十七年九月改建,但目前也只有二線路幅,未來中科虎尾園區設立,此橋的改建也勢在必行。
虎尾鎮
過中正橋後即是虎尾鎮範圍,一映入眼簾的是前方與右方新闢建的大道,以及不遠處的高鐵穿越,這裡就是中科虎尾園區。
看到虎尾鎮的入口標誌後,縣道在這裡來了一個非常不自然的大轉彎,導致縣道從原本的「東北-西南」轉向為「西北-東南」,在堡圖上這段路是不存在的,而是由現在的雲91,經尾寮後抵達虎尾,現在這麼走的話也會比較快。可能是因為要導引重車走外環道,好在縣道158這裡先行轉開,而不用直接進入狹窄的虎尾市區,才導致這一段新開闢且較遠的路線出現。
這一段方向奇異的路段從17.5k附近至20k止,沿途木棉樹種植得很密,春天木棉花大爆發、夏天則樹下綠草如茵綿延不絕,是相當清幽的一段路。但日前中段部份因為要開闢高鐵雲林站連外道路,該路段也就揚起漫天沙塵、重車也多了不少。這段連外道路,西邊從雲林站開始,一路往西穿過雲91及縣道145後,接著通過國道一號,往後在此會設立交流道,最後東可以抵達台一線,全線都在虎尾鎮內,未來勢必是條重要的幹道。
20k後,縣道又轉回原來的方向。接著來到埒內一帶的聚落。這裡是個四叉路口,每條路動線不太一樣,左方是雲74的起點,可通達斗六。這個路口幾次經過時車流量都不大,小心行駛就好。埒(ㄌㄜˋ)內的埒字指的是平地上的長條土丘,此地位於土丘南面,故稱埒內。先前在詢問時也有高人提到,埒內的埒其實指的就是土牆。
縣道轉回原始方向後,虎尾市區也就差不多要到了。先經過縣道158,此路很早以前就已經拓寬為四線大道,現在走的路線也是屬於新闢的外環道。過這裡後,縣道145就成為四線車道,直到進入鬧區,才又縮減為二線。
虎尾是縣道145沿線最大的城鎮,日本時代此地設虎尾郡,郡役所為最高行政中心,轄雲林西北角共九個鄉鎮。光復後改區署,後又改虎尾警察分局,目前改為布袋戲館,做古蹟保存。郡役所對面的中山路,古稱「大街」,是當時最為繁榮的一條路,街上多巴洛克式建築,行人往來,至虎尾糖廠、虎尾驛都須經過此路,而且站在中山路上一看,路的盡頭一邊是虎尾溪鐵橋,另一頭就是郡役所,氣勢恢弘。於是中山路和另一條與縣道145平行的「二街」中正路,自然構成昔日虎尾最繁華的區域。
現在的虎尾街廓,主要沿著縣道145以及縣道158的舊路擴展,因此採145經過的話,更能感受到虎尾的繁榮。路來到郡役所一帶,道路餘二線,人車沓雜,熱鬧非凡。附近景點除了糖場、同心公園、郡役所外,還有雲林故事館,該處原是郡守官邸,後於民國95年改以故事館身分面世,現在是當地民眾休閒的好去處。
網友lfat對這些景點有精彩的介紹,可參見:雲林故事館、虎尾鐵橋及糖廠冰棒、布袋戲館。
虎尾最早興起的地方其實是靠溪旁一處叫「五間厝」的地方,該地舊名后尾,早年開墾時有人來這搭了五間草寮,於是改名五間厝,後來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在此建立糖場,帶動虎尾的發展,又因鄰近虎尾溪,虎與后台語同音,於是易名虎尾。但...虎尾溪這名稱又是怎麼來的呢?在書上曾經看過一說法,早時候溪流都是沒有名稱的,都是因為在主要幹道(通常是台一線)的渡口上有以溪為名的聚落,後來該溪流就使用聚落的名稱。現在台一線上,就還有一個叫做虎尾溪的地名,其他地方也許還有殘存,但很多都因為早年河道常氾濫而遭到沖毀了。可是...那虎尾溪這名稱到底又是怎麼來的呢,真的是追不完啊...
以上,二線道的縣道145算是告一段落。離開虎尾鬧區來到這個轉彎路口時,縣道145一路都以四線道之姿直奔終點,沿途聚落不多也都不大,是南段較為特別的地方。
其實縣道145的南段對我而言是相對無趣的一段,最主要的原因是這段路已經全線拓寬為四線道。但不可諱言的是,土庫虎尾間日益龐大的交通流量,甚至是後來興建的台78線快速道路,都使得拓寬有其必要。至於土庫以南至北港新街一段,車流量不大,沿途聚落亦少,沿線景觀轉為稻作為主的田野,道路旁也都沒有路樹,行走在偌大農田中的大馬路上,不時會有種長路漫漫的感覺...
縣道穿越糖鐵後還會在市區中穿梭一陣,至頂湳岔路附近開始轉為零星工廠與汽車零售商為主的景觀。日治時代堡圖中,道路走的是現在的雲89進頂湳,然後接回土庫大橋旁的縣道158甲,再往土庫前進。如今雲89岔路至二縣道共線起點處是新闢的道路,也難怪沿途都看不到聚落了。
至於頂湳這個地方,相對還有中湳子和下湳子,「湳」這個字先前也提過它的意義,這邊因為靠近虎尾溪,所以土地濕軟,三個聚落就各以頂中下為名稱之。現在縣道都沒有從這些聚落通過,只有中湳比較靠近縣道,其他兩個就僅能從路旁的公車站牌看到。穿越台78線後再行一段,就會來到與縣道158甲的共線路段。
土庫鎮
進入土庫鎮範圍後,路旁景象依然大同小異,主要以工廠和零星的住宅為主。縣道先越過嘉南大圳北幹線後(土庫水圳橋,76.6),來到永年中學附近,接著就是土庫的外環道了。
現在經過土庫的縣道很明顯是改線後的外環道,目前28-30k前皆屬外環道範圍,至於舊線,個人比照地圖推測應該是走中山路(單線路幅),至圓環後改走中央路。後來中山路一段應該也曾改到旁邊的光明路(二線車道),但無證據。土庫中山路是屬於舊街廓的範圍,菜市場便在該段。至於光明路兩旁則多為住宅區。
土庫舊線》
土庫舊名塗褲,亦有另一名「黃吉崙庄」,地名來源有幾種說法:其一是取平埔族譯音,剛好也與當地儲存農作物用的土製建築發音類似,故名土庫。另一說是以往車行至黃吉崙庄時,遇雨則泥濘不堪,泥土沾到褲子上,故稱塗褲,後改名土庫。
中山路是土庫最熱鬧的一條街,地圖上在土庫還標示了「當歸鴨肉麵線」為當地名產,據查約是在廟口一帶,有興趣的可以搜尋一下。另外土庫中山路上還有名產「雙糕潤」,路過也可前往嚐鮮。
可參考:當歸鴨肉麵線、古早味雙糕潤
回到正線
舊線正線會合路口後,沿線的聚落只剩興新一處,稍遠一點還有一個叫「奮起湖」的地名。興新聚落原是由台中清泉崗附近的居民遷移而至,城隍廟以南一帶的人口則是苗栗苑裡遷來的居民。這裡原名新興,後因為和虎尾鎮的新興里同名,所以改名興新。至於奮起湖和嘉義竹崎的奮起湖也差不多,舊名為畚箕湖,原因是鎮湖府前有一座池塘,其形狀有如畚箕而得名,後雅化為綺湖,屬奮起里管轄。
這段路開始,沿線景象單調,車輛稀少,道路轉彎幅度也小,一路通至新街皆為如此。
元長鄉
進入元長鄉開始道路中間多了分隔島,但北邊的土庫和南邊的北港鎮都沒有中央分隔島,經查發現原因是元長段拓寬較晚,所以在設計上才多了分隔島。縣道於元長鄉經過的範圍屬於比較邊緣的地帶,未經過市區所以景象也較為荒涼。
客仔厝舊屬吳地的一部份,後來因吳家不合,有一房遷出客居此處,故稱客仔厝,而非客家聚落之意。原吳姓聚落還包括頂寮、下寮一帶,同屬大東庄,如今因縣道拓寬,兩聚落都有往中央靠攏的趨勢,這種現象在下一個聚落下寮和大東庄也可以看見。
下寮原屬大東庄一部份,現在的大東庄包含數個聚落,清朝時期因為瘟疫而造成散庄,成為現在散居的聚落,而現今因為縣道的關係,下寮和大東庄兩處也有聚攏的現象。此處聚落以南還有設立元長工業區,民國62年建設完成,佔地16公頃,原設計為農產加工區,後因駐廠率過低,改為綜合性工業區。
北港鎮
進入北港鎮前中央分隔島就消失了,此後景象亦同,沿線聚落則只有府番。
府番地名由來有二,其一是取「安撫番人」之意,另一則是句說該地的先人向府城人士「番仔」買地,後形成聚落而稱之。
看到媽祖醫院,縣道也快要來到終點。媽祖醫院旁即是中國醫藥大學的北港校區,此後民居漸多,來到新街。新街之名,之前在北港記行文中有提到,大概是指北港因洪水氾濫而向北遷移興起的街肆,如今此地與北港市區已連成一片。
縣道145在此劃下句點,長達44.2公里的距離,讓它成為雲林縣中部相當重要的南北向聯絡道路,不論是西螺、虎尾、土庫、還是北港,剛好都是鎮級單位,除土庫外,其他三鎮的規模都不小,但卻只有土庫規劃了外環道。
不論如何,這條縣道可以說是一條很不錯的台一替代道路(當然終點不一樣啦..),如果厭倦了台一線,不妨也來縣道145走走,欣賞北段田園風光,以及南段沿線荒涼的景象,當然也別忘了沿途各城鎮的熱鬧風情、品嘗小吃,以及潛藏在下的歷史與人文情懷。
關於北港,可見本站之前的記行文,內有少許介紹。
本篇地名來源部份,取自地名檢索系統。
路線沿革
拍攝縣道145時在沿線發現了四塊里程碑,分別是0公里、1公里、15公里以及39公里(舊制),其中39公里這一塊里程碑也證明了以前145線起點在彰化的年代。當初拍攝時0公里里程碑即位於舊台19線和145線起點的路旁、1公里石碑在今天指標1公里後的路旁、15公里石碑在路旁水圳邊(按現今里程計算)、39公里里程碑狀況亦同,且和15公里石碑相距不遠(約400公尺)。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代的縣道里程碑會加註「路」字樣,這在後來的版本就沒有出現了。
影片時間
相關路線
支線:縣道145甲
台19線、縣道152、縣道154、縣道156、縣道158、縣道158甲、縣道160
縣道145全長43公里餘,連接彰雲地區重要城鎮,交通地位重要 |
MAP|縣道145路線簡圖 |
埤頭鄉
起點這個地方是舊台十九線的一處彎道上,此地與稍北邊縣道150的岔路口一帶,其實應該是叫做「小埔心」或是合興才對,真正的埤頭聚落,位於現今東外環道的東北方,不過鄉公所設立的位置還是在這裡。小埔心的埔是指平坦地,加了小字則是為了要與大埔心(現埔心鄉)做出區隔。這個聚落不大,台19改線後,雖然對車流並未過度被引導致新線上,但舊台19線因缺乏養護,道路填補痕跡隨處可見,污水蓋一堆,騎機車尤其痛苦。(難道這是要大家改走外環道的陰謀?)
起點,標誌一應俱全 |
埤頭工業區全名是「埤頭農村工業區」,於民國62年設立,旨在促進農村發展。外面這一排的房子我在以前的影片中曾誤植為「水菜籠」,但實際上該地名比較偏西靠近舊台19線上,這排房屋說不定是為了因應工業區的設立才興建的。水菜籠的地名也蠻好玩的,舊名「水漆林」,是指一種類似咬人貓、碰到會皮膚發癢的植物,而水漆和水菜可能因為台語轉音成了現在的名稱。
從起點到工業區再到台19線岔路口,沿途只有零星的房屋散佈在路旁,其餘就是農田景觀。路旁路樹也純屬零星點綴,過了外環道後,沿途也幾乎沒有大型聚落,但路樹種植的較為密集,配上路旁田野,自成風景。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縣道145這段路還延續著台19線的舊名「彰水路」,是指「彰」化至「水」尾。
小埔心至水尾的路段為一路向南的筆直道路,行道樹在兩旁迎賓,向外延伸的是彰化平原上廣大稻作 |
過了4公里後,愜意的農田風光就告一段落,接下來到的是路口厝與竹圍共同構成的聚落。這裡因為和縣道152交叉,也是昔日彰雲兩縣南來北往的重要路口,路口厝之名於焉形成。而竹圍則是比較靠縣道145西邊以及縣道152北邊的部份。在堡圖上,起點至西螺大橋前的縣道145當時已經出現,但由於當時橋樑尚未興建,所以西螺溪上的位置是畫上了擺渡的虛線。反觀現在台19線埤頭至竹塘的路段竟然還沒出現,那麼路口厝會如此重要(或興起),也就不難想像。
路口厝是縣道152和縣道145的重要路口 |
溪州鄉
到溪州的第一個印象,就是路變寬了,然後~地標變多了。先是看到遠方的溪州焚化爐,接著就是高鐵穿越,然後有地磅站,接著來到台一線岔路後(沒有直接岔),就是縣道145上的長虹~西螺大橋。縣道經過溪州鄉短短不過數公里,地標就這麼琳瑯滿目。
進入溪州鄉後,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不遠處的溪州焚化爐 |
和台一線相連的路口,縣道145在這裡要取右道南行 |
橋上舊台一線遺留下來的里程牌 |
這裡僅抄錄西螺橋基本資訊,其他相關訊息,請見維基百科。
昭和十二年(1937)開工興建,因二戰工程停擺。後於光復該年12月完工。
橋淨長1939公尺,寬7.32公尺,橋墩32座。
南下車道曾鋪設糖鐵鐵道。
西螺大橋北口,橋樑兩端都設置了路障防止大車進入 |
左邊這張圖就是以前台一和縣道145分開的地方,台一往左,145則長驅市區。縣道一出橋就來個下坡,接著就馬上來到西螺的鬧區,馬上就可以感受到西螺和濁水溪的緊密關係,接著在第二個紅綠燈路口縣道需轉兩個彎,若直行的話就會進入西螺的菜市場,而交叉路口的橫向縣道,其實就是縣道154的舊線。在轉彎路口附近,還有西螺不少的當地名產與小吃,每間店常常是座無虛席,讓人立刻感受到西螺小鎮的活力。附近還有大橋運動公園,是前西螺國中的舊址,民國87年改闢為運動公園,設羽球館與老人會,替羽球風氣興盛的西螺培養不少好手。當然,西螺歷史悠久,老街、書院、寺廟都少不了,來的時候不妨也可以參觀參觀。
各位對西螺的印象又是什麼呢?西瓜、醬油、還是西螺七崁?但對我來說應該要算是西螺的果菜市場了吧..
西螺鬧區 |
西螺平和路(左) |
來到新社,這裡古時是巴布薩平埔族的居住地,因為是遷移而成的聚落,故稱新社。「社」指的就是番人居住的地方,前面經過的縣道154岔路一帶,就還留著一個叫「番社」的小地名。
西螺果菜市場 |
身為一個全國性的果菜專業生產區,西螺有果菜市場是很自然的事情。這裡規模之大,連高雄大社的中盤都會來這裡批貨,每天南來北往運送,難怪乎上次卡枚基颱風在西螺造成不小的災害,菜價就應聲上漲,那可以說:西螺一感冒,全台打噴嚏?
經過果菜市場後,也就要和西螺道別了。接下來至吳厝的一段路也是很不錯田園景緻,沿途路樹不少,還加植了棕櫚科植物(椰子樹嗎?)讓這一段路很有特色。且12k(果菜市場旁)至19k(虎尾埒內前)一段,在民國91年還曾拿下道路景觀設計的第三名,引述公總自己的話:
- 留置足夠路肩綠帶,多層次種植,使整個沿線綠意盎然。
- 將原係亂倒垃圾及建築廢棄物之路段,以柔性綠美化手段解決..(後略)。
- 除喬木外,木栽植6 層次,除增加綠視率外,不同季節有不同花葉可欣賞,構思極佳。
西螺到虎尾之間的路段景色怡人,還曾獲選道路景觀設計的獎項 |
吳厝是西螺最南方的一個聚落,這裡也是與縣道156的共線路段,右方寺廟為朝興宮 |
吳厝位於西螺鎮的西南隅,西螺鎮界剛好就把這塊聚落包起來,過新虎尾溪之後就是虎尾鎮的勢力範圍。這裡也是縣道156的岔路口,聚落頗大,當地因為距離虎尾比較近,民眾與虎尾的往來反而比較密切。
過了中正橋,大概就進入了虎尾鎮
範圍(民67.9改建)
|
虎尾鎮
過中正橋後即是虎尾鎮範圍,一映入眼簾的是前方與右方新闢建的大道,以及不遠處的高鐵穿越,這裡就是中科虎尾園區。
看到虎尾鎮的入口標誌後,縣道在這裡來了一個非常不自然的大轉彎,導致縣道從原本的「東北-西南」轉向為「西北-東南」,在堡圖上這段路是不存在的,而是由現在的雲91,經尾寮後抵達虎尾,現在這麼走的話也會比較快。可能是因為要導引重車走外環道,好在縣道158這裡先行轉開,而不用直接進入狹窄的虎尾市區,才導致這一段新開闢且較遠的路線出現。
這一段方向奇異的路段從17.5k附近至20k止,沿途木棉樹種植得很密,春天木棉花大爆發、夏天則樹下綠草如茵綿延不絕,是相當清幽的一段路。但日前中段部份因為要開闢高鐵雲林站連外道路,該路段也就揚起漫天沙塵、重車也多了不少。這段連外道路,西邊從雲林站開始,一路往西穿過雲91及縣道145後,接著通過國道一號,往後在此會設立交流道,最後東可以抵達台一線,全線都在虎尾鎮內,未來勢必是條重要的幹道。
進入埒內之前,縣道145又是一段舒服的綠色隧道 |
20k後,縣道又轉回原來的方向。接著來到埒內一帶的聚落。這裡是個四叉路口,每條路動線不太一樣,左方是雲74的起點,可通達斗六。這個路口幾次經過時車流量都不大,小心行駛就好。埒(ㄌㄜˋ)內的埒字指的是平地上的長條土丘,此地位於土丘南面,故稱埒內。先前在詢問時也有高人提到,埒內的埒其實指的就是土牆。
縣道轉回原始方向後,虎尾市區也就差不多要到了。先經過縣道158,此路很早以前就已經拓寬為四線大道,現在走的路線也是屬於新闢的外環道。過這裡後,縣道145就成為四線車道,直到進入鬧區,才又縮減為二線。
虎尾鬧區 |
虎尾鬧區
|
郡役所對面的「合同廳舍」,曾是虎尾最 高的建築物(以前做派出所及消防局用) |
網友lfat對這些景點有精彩的介紹,可參見:雲林故事館、虎尾鐵橋及糖廠冰棒、布袋戲館。
布袋戲館 / 舊郡役所
|
轉彎處,前方糖鐵鐵路 |
以上,二線道的縣道145算是告一段落。離開虎尾鬧區來到這個轉彎路口時,縣道145一路都以四線道之姿直奔終點,沿途聚落不多也都不大,是南段較為特別的地方。
其實縣道145的南段對我而言是相對無趣的一段,最主要的原因是這段路已經全線拓寬為四線道。但不可諱言的是,土庫虎尾間日益龐大的交通流量,甚至是後來興建的台78線快速道路,都使得拓寬有其必要。至於土庫以南至北港新街一段,車流量不大,沿途聚落亦少,沿線景觀轉為稻作為主的田野,道路旁也都沒有路樹,行走在偌大農田中的大馬路上,不時會有種長路漫漫的感覺...
縣道穿越糖鐵後還會在市區中穿梭一陣,至頂湳岔路附近開始轉為零星工廠與汽車零售商為主的景觀。日治時代堡圖中,道路走的是現在的雲89進頂湳,然後接回土庫大橋旁的縣道158甲,再往土庫前進。如今雲89岔路至二縣道共線起點處是新闢的道路,也難怪沿途都看不到聚落了。
離開虎尾市區後,縣道145為寬廣的四線車道 |
至於頂湳這個地方,相對還有中湳子和下湳子,「湳」這個字先前也提過它的意義,這邊因為靠近虎尾溪,所以土地濕軟,三個聚落就各以頂中下為名稱之。現在縣道都沒有從這些聚落通過,只有中湳比較靠近縣道,其他兩個就僅能從路旁的公車站牌看到。穿越台78線後再行一段,就會來到與縣道158甲的共線路段。
縣道145右轉和158甲共線,進入土庫範圍 |
進入土庫鎮範圍後,路旁景象依然大同小異,主要以工廠和零星的住宅為主。縣道先越過嘉南大圳北幹線後(土庫水圳橋,76.6),來到永年中學附近,接著就是土庫的外環道了。
現在經過土庫的縣道很明顯是改線後的外環道,目前28-30k前皆屬外環道範圍,至於舊線,個人比照地圖推測應該是走中山路(單線路幅),至圓環後改走中央路。後來中山路一段應該也曾改到旁邊的光明路(二線車道),但無證據。土庫中山路是屬於舊街廓的範圍,菜市場便在該段。至於光明路兩旁則多為住宅區。
土庫舊線
|
土庫舊名塗褲,亦有另一名「黃吉崙庄」,地名來源有幾種說法:其一是取平埔族譯音,剛好也與當地儲存農作物用的土製建築發音類似,故名土庫。另一說是以往車行至黃吉崙庄時,遇雨則泥濘不堪,泥土沾到褲子上,故稱塗褲,後改名土庫。
中山路是土庫最熱鬧的一條街,地圖上在土庫還標示了「當歸鴨肉麵線」為當地名產,據查約是在廟口一帶,有興趣的可以搜尋一下。另外土庫中山路上還有名產「雙糕潤」,路過也可前往嚐鮮。
可參考:當歸鴨肉麵線、古早味雙糕潤
回到正線
舊線正線會合路口後,沿線的聚落只剩興新一處,稍遠一點還有一個叫「奮起湖」的地名。興新聚落原是由台中清泉崗附近的居民遷移而至,城隍廟以南一帶的人口則是苗栗苑裡遷來的居民。這裡原名新興,後因為和虎尾鎮的新興里同名,所以改名興新。至於奮起湖和嘉義竹崎的奮起湖也差不多,舊名為畚箕湖,原因是鎮湖府前有一座池塘,其形狀有如畚箕而得名,後雅化為綺湖,屬奮起里管轄。
這段路開始,沿線景象單調,車輛稀少,道路轉彎幅度也小,一路通至新街皆為如此。
景色空曠的縣道145南段 |
元長鄉內景色依然相當荒涼 |
進入元長鄉開始道路中間多了分隔島,但北邊的土庫和南邊的北港鎮都沒有中央分隔島,經查發現原因是元長段拓寬較晚,所以在設計上才多了分隔島。縣道於元長鄉經過的範圍屬於比較邊緣的地帶,未經過市區所以景象也較為荒涼。
客仔厝舊屬吳地的一部份,後來因吳家不合,有一房遷出客居此處,故稱客仔厝,而非客家聚落之意。原吳姓聚落還包括頂寮、下寮一帶,同屬大東庄,如今因縣道拓寬,兩聚落都有往中央靠攏的趨勢,這種現象在下一個聚落下寮和大東庄也可以看見。
客仔厝 |
下寮原屬大東庄一部份,現在的大東庄包含數個聚落,清朝時期因為瘟疫而造成散庄,成為現在散居的聚落,而現今因為縣道的關係,下寮和大東庄兩處也有聚攏的現象。此處聚落以南還有設立元長工業區,民國62年建設完成,佔地16公頃,原設計為農產加工區,後因駐廠率過低,改為綜合性工業區。
指標42公里處,右邊遠方即為北港醫院
,為進入北港市區的地標
|
進入北港鎮前中央分隔島就消失了,此後景象亦同,沿線聚落則只有府番。
府番地名由來有二,其一是取「安撫番人」之意,另一則是句說該地的先人向府城人士「番仔」買地,後形成聚落而稱之。
看到媽祖醫院,縣道也快要來到終點。媽祖醫院旁即是中國醫藥大學的北港校區,此後民居漸多,來到新街。新街之名,之前在北港記行文中有提到,大概是指北港因洪水氾濫而向北遷移興起的街肆,如今此地與北港市區已連成一片。
縣道145終點,北港新街 |
縣道145在此劃下句點,長達44.2公里的距離,讓它成為雲林縣中部相當重要的南北向聯絡道路,不論是西螺、虎尾、土庫、還是北港,剛好都是鎮級單位,除土庫外,其他三鎮的規模都不小,但卻只有土庫規劃了外環道。
不論如何,這條縣道可以說是一條很不錯的台一替代道路(當然終點不一樣啦..),如果厭倦了台一線,不妨也來縣道145走走,欣賞北段田園風光,以及南段沿線荒涼的景象,當然也別忘了沿途各城鎮的熱鬧風情、品嘗小吃,以及潛藏在下的歷史與人文情懷。
關於北港,可見本站之前的記行文,內有少許介紹。
本篇地名來源部份,取自地名檢索系統。
路線沿革
- 民國52年公報,縣道145線為「彰化~台南」,里程142.113公里。當時的145線大致上即為今日的台19線,少部份路段未開闢之處即取道今日的145線。
- 民國65年公報,縣道145線為「小埔心~新街」,里程43.593公里。因應台19線編成,原145線只留下小埔心~新街這一段,也就是今天看到的縣道145線。
- 民國75年公報,縣道145線路線名變更為「埤頭~新街」,里程43.535公里。
- 此後路線名無變動,100年清查里程為44.188公里。
拍攝縣道145時在沿線發現了四塊里程碑,分別是0公里、1公里、15公里以及39公里(舊制),其中39公里這一塊里程碑也證明了以前145線起點在彰化的年代。當初拍攝時0公里里程碑即位於舊台19線和145線起點的路旁、1公里石碑在今天指標1公里後的路旁、15公里石碑在路旁水圳邊(按現今里程計算)、39公里里程碑狀況亦同,且和15公里石碑相距不遠(約400公尺)。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代的縣道里程碑會加註「路」字樣,這在後來的版本就沒有出現了。
影片時間
相關路線
支線:縣道145甲
台19線、縣道152、縣道154、縣道156、縣道158、縣道158甲、縣道160
我也把145拍完了,只是因為行程問題沒拍前1.5k。所以拿你的照片附在文章最後
回覆刪除建議縣道145線,改由省19線東環路交叉口起,做為起點,不然空缺一段原省19線在埤頭鄉.
回覆刪除我倒是覺得可以向北延伸接到外環道北端,吃掉原本的台19線,這樣埤頭市區內的路面養護會好一些。
回覆刪除斗六、虎尾為一線城鎮;西螺、斗南、北港、(麥寮)為二線城鎮。
回覆刪除麥寮是因為有六輕所以繁榮了一點點。
不曉得為什麼,斗南和虎尾、斗六相比就覺得很冷清,明明也是個台鐵自強號都會停的地方(誤)~另外北港我覺得也可以躍升一線城鎮了(純感覺)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