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北港趴趴走

十六年最後一次返家的路上,我來到北港小鎮,會特別選在這個地方做停留,是因為之前跟著地理系來這邊地理實查,結果因為是外系人,專家在講解的時候沒辦法擠到中間,結果幾乎什麼也沒聽到。當初跟著團只在朝天宮裡稍微繞了一下,也沒有特別到鎮上的其他地方去,所以就趁這次機會,稍微熟悉一下北港這個地方。

COVER|縣道145終點,新街

其實一路上折騰了很久才到北港,這是因為八點從埤頭開始拍路,結果拍到溪州焚化爐的時候,竟然發現鏡頭朝天,不得已只好又繞回去,結果到北港新街的時候都已經快十點了。

新街這個地名,望文生義代表的是新興起的街肆,一查之下,才知道嘉慶年間北港溪曾經發生大洪水,笨港(今北港)南北街的街市皆被沖毀,有錢人都往北跑到新街這個地方來另起爐灶,而笨港則因為械鬥和洪水不堪其擾,逐漸衰退,新街也一時興盛起來。不過後來北港溪又起大洪水,衝毀新街,當地人又往南遷回笨港,新街因此衰退。這段北港溪惡整笨港的歷史,現今已經看不太出痕跡,因為新街這個地方和北港市區早已連成一片,也許我們只能從這個地名當中嗅出一點歷史味吧~

離開新街沿著華勝路(台19線)往南就到北港,到北港的第一站,就是去找臭豆腐吃,這間店是昨天才臨時在板上惡補發現的,可惜當天去撲了個空,實在是心有不甘~~~

聽說是6塊豆腐25塊,可惜沒吃到,這間店在民享路上

前一天晚上在板上搜尋,發現北港有很多著名的小吃,像是最有名的鴨肉羹、麻荖、麻油、麵線糊、蠶豆、大餅等等,實有目不暇給之感,可惜這次來只吃了幾樣,也許可以當作以後再來的藉口 XD

臭豆腐沒吃到,那先來看看「媽祖大橋」吧。從華勝路(台19線)切出,走文仁路往南,跨過縣道164和北港溪,到達蘇厝、再一路往南接回台19線。興建此路的目的在紓解到朝天宮進香的車潮,因此不去朝天宮的車輛,便可以提早轉入這條新路,從文仁路繞到北港的北邊去。不過最近卻有新聞傳出,文仁路路幅只有兩線道,相較於媽祖大橋和北港溪南岸新闢的道路有四線道,可能會造成市區的文仁路路路段無法消耗四線車道的車流,因此有民眾質疑設計失當,要求公路局改善。不過礙於文仁路位在市區內,土地徵收不易,目前也只能先應允用號誌標線等提醒駕駛人注意車道變少的情況。

撇開這些不談,媽祖大橋的確有其特色。這座橋原本叫「北港三號大橋」,但因為超過一公里的橋樑需要由地方政府命名,因此命名權交給雲嘉兩縣來決定。後來為了突顯地方宗教信仰,當初在遴選橋樑名稱的時候,雲嘉兩縣就不約而同選了媽祖大橋,為人譽為神蹟。除此之外,橋樑採斜張橋設計,型態好若媽祖裙襬,橋體也仿媽祖的鳳冠造型設計,橋旁也以水波浪造型的欄杆設計,全長共1.7公里,算是很特別的一座橋,預計今年春節前開通。 (以上為綜合新聞報導所述)

橋體部份可參考另一篇文章:媽祖大橋

回到北港市區,看到對岸的橋下熱熱鬧鬧的,看起來很像是牛墟那個地方在辦市集,但是繞完北港一圈後回來看全部都收掉了,就沒有進去。

熱鬧的集市

把車停在觀光大橋的南邊,徒步過橋。這條北港人行觀光大橋應屬北港最有特色的一座橋,三個圓拱型狀相當美麗,一到北港就很容易被吸引。這座觀光大橋原是舊北港大橋所改建,但因為當時鄰近市區拓寬不易,早已不敷使用,於是再西邊一百公尺處另建北港大橋(台19線),舊橋就地拆除,並利用舊橋墩改建成現在看到的人行觀光大橋。





往旁邊看北港市區,好像熱熱鬧鬧的



可惜這座橋上不但有很多人放煙火的痕跡,欄杆上也被愛侶留下了到此一遊的文字,真的是「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焉」,一近看就破功了。

橋上的視野相當不錯,可以看到溪畔的良田美景,這次去北港溪的水還蠻大的。

往西邊看,旁邊那座即台19線北港大橋

橋下的空地,也算是河邊公園的一部分

過了橋就來到北港市區,映入眼簾的就是北港最著名,也就是朝天宮前的那條觀光街--中山路。

北港中山路,整齊的招牌在路旁一字排開

北港街上最常見到的景象,是一個一個年邁的老人老婦人,或坐或站,或三五或成雙,站在路旁大聲的對著路過的轎車大喊「要停車嘛?」。要不然,就是看到他們意興闌珊的坐在椅子上,讓旁邊「停車」的招牌自己招攬客人,自己則坐在陰影裡冷眼看著炙陽燒烤著大街,好像生意不太好。

往前走,先來到振興戲院。我知道北港現存兩間戲院,一間是北港戲院,另一間就是振興戲院。振興戲院目前是一半做文化保存,一半做糕餅店的店面。據店員所述,老闆買下了這間屋子後,就保留屋子的後半部、二樓、以及下面照片看到的這個門面。一樓的內部陳列了一些藝術品,二樓則放了一些舊時候的器物,古色古香,可惜屋內對舊時的戲院光景並沒有做太多的描述或解說,叫我這門外漢實在是看的懵懵懂懂。

振興戲院,右邊是糕餅店

這是店內的水龍頭本尊,其實就是洗手台

沿中山陸續往北走,朝天宮還在整修,就象徵性的照了一張。畢竟這不是我此行的重點阿!!

整修中的北港朝天宮

朝天宮附近招攬停車的更是誇張,每個街口都會看到幾個,不過看看冷清的大街,也知道他們生意不太好了。廟附近除了招停車的阿桑,還有很多坐著電動輪椅的殘障人士在賣金紙,讓這附近產生了一種很獨特的奇異景象,我也不知道該怎麼描述比較妥當,總之--親自走一遭就懂了!

繞過朝天宮到北邊的仁和路,找到今天要吃的麵線糊,小小的攤位前圍坐著幾個人,白鐵的桌面和白鐵椅,真的很有舊式攤販的味道。向老闆點了一碗麵線糊,泡蛋清加五塊,合計也只要二十塊,吃的還蠻爽的,麵線糊淋上肉燥,再加上蛋的香味,實在是便宜又美味的早餐。





吃完第一碗麵線糊,接下來要去買麻油。其實麻油在中山路上滿街都有人在賣,但到這種地方才叫人眼花撩亂,根本無從選起。我後來選的這間也是在板上匆匆瞥到,位在博愛路旁一條斜向的小巷子裡,店名叫「全美」。(這算打廣告嗎 = ,=)

到店內跟老闆娘要了一瓶黑麻油,誰知道她竟然找了人帶我參觀製作過程,還跟我說因為炒芝麻的師父睡過頭,要不然還會讓我看看他們工作的樣子。

其實有點受寵若驚,我在心底吶喊著「我沒做功課阿~~」,不過帶我參觀的人嘴上已經滔滔不絕開始說起來了,下面這個是炒芝麻的爐灶....



店內其實還維持著蠻古早的工作環境,雖然有些器械都汰換過,不是最古老的那種,但從週遭的環境還是看的出這間店的歷史。下面這兩個看起來像鍋的東西,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應該是拿來蒸炒熟的芝麻。



榨油用的機器

不太清楚這個東西的作用,好像是要弄乾芝麻的工具,老闆還親自示範給我看,我卻還是一知半解,真是對不起他阿~~

芝麻泥

其實這間店看來好像黑黑髒髒的,不過卻一直瀰漫著炒芝麻的香味,我想這種店注重的應是這種陳舊的味道,要不然度小月那個鍋怎麼賣的那麼好呢?



黑麻油到手後,老闆娘很親切的又跟我聊了幾句,指點我一點到北港應該去看看的地方,還推薦我去吃北辰路上的另一間麵線糊。臨別,她還很自豪的告訴我這間屋子是日式建築,後來中間拆掉改建成製油廠,但一旁還是保留著住家的區域。她跟我說這間屋子歷經幾次改建,唯一還看的出日式建築的痕跡,就剩下這屋頂,但我對建築也不太有概念,於是便細細聽她講古。

就是這間啦!

揮別親切的老闆娘,我走出巷子前往復興鐵橋。

沿著堤防走,不多久就可以找到堤防上的幾個小亭子,爬上堤防去看就可以看的到復興鐵橋。



堤防上鋪有人行磚、並設有長椅供人休憩,不過看這椅子鏽蝕的狀況和底下的雜草,想必使用率是不太高

這復興鐵橋是糖鐵路線,是糖鐵現有的跨河橋樑中最長的一座,加上她特有的弓形彎曲(下圖看不出來)、已於日前列為歷史建築。不幸的是北港這端的復興鐵橋已經耐不住歲月和水流的摧殘,底下的橋墩已經有兩段垮了,形成下面看到的這副景象:

狀況不太好的復興鐵橋,下方可見「章魚腳」似的橋墩

不過在網路上搜尋,可以看到在嘉義縣新港鄉那頭的復興鐵橋,可是規劃的美輪美奐,和北港鎮這頭的危橋相比,有如天壤之別。

對面還看的到鐵路的路基

堤防上

再度回到北港街頭上,可以發現許多古意的建築,下面這幢位在文化路口的建築便是一例,現在做為診所之用:

北港街頭隨處可見右邊這種木製的指示牌,但那天去都還沒有標上指示的名稱

不知道是何種建築類型

沿著文化路往北走,走到底後會遇到一處五岔路口,左斜上這條就是北辰路,一旁有許多低矮的房舍,都是以販賣小吃為主。其中麻油老闆娘所推薦的麵線糊,應該就是在這裡了。



找到有紅色看板的這間小吃攤,時間已經接近中午了,來買的人接踵而至,而且都很熟練的向老闆點餐。這裡的麵線糊作法好像不常見於他處,泡蛋清更是只有北港才看的到(總覺得這種說法很道地XD),堪稱一絕阿,連老闆娘都跟我說泡蛋清只有北港有,其他地方吃不到的。

可能是因為走半天走累了,總覺得這碗麵線糊特別香,蛋黃也特別黃,肉燥也好讚,的確是值得推薦的一間。我不會形容口感,雖不至於小當家吃一口滿口金光,但雖不中、亦不遠矣~~

一碗也是20元,兩碗下肚真的是吃的很飽

大快朵頤後,繼續去找北港戲院,沿路又看到下面一排的舊式房屋。

義民路上的一排舊式房屋

找了半天,才在房舍之間找到北港戲院,這棟建築物後半部已經被洗腎中心進駐,前半部是補習班,不過外觀仍然沒有太大的破壞(除了後面的那些水塔...),相較於振興戲院,看來北港戲院的風華,也只能從建築的外觀去推想了。

北港戲院的背面,上面那扇形窗下面寫的就是北港劇場

北港戲院正門

既然北港戲院沒法參觀,只得打退堂鼓,往回找尋義民廟的蹤跡。

其實義民廟並不難找,既是國家古蹟,沿路都會有指標。於是從民生路轉進路旁小巷,再前行不久就可以看到義民廟了。



精緻小巧的義民廟,目前是國定二級古蹟,這座廟是為了紀念當初林爽文之亂時,當地鄉勇協助官兵抵禦而犧牲,後來便建立此廟紀念這些英勇的生命。



這是...波斯戰象?另外一邊還有一隻看起來像麒麟的石刻



何義?

根據先前去朝天宮聽解說的經驗,廟宇很多設計都有其涵義,我記得的像是拱門設計內為圓外為方,就是取其外方內圓之意,諸如此類的還有很多,一時也想不起來,所以後來有看到類似的東西,都會不由自主的去猜測他背後的涵義為何。

義民廟的對面有一條小路可以通到博愛路上,路邊有一處看起來像戲台的地方,聚集了不少小孩子在上頭嬉戲。因為正對著廟口,讓我不得不猜測這裡以前是演戲給義民爺看的戲台。

看起來像戲台的地方

義民廟就位在旌義街上

走回中山路上,這時候已經十二點多了,街上的人潮多了起來,到處都有饕客和購買特產的人,扶老攜幼、一副熱鬧的北港景象。有名的鴨肉羹更是人潮洶湧,看老板舀湯都快來不及,外頭可還是排了長長的隊伍。我閃身走回振興戲院旁的糕餅店,也帶點特產回家,順便到樓上去參觀參觀。

後方的假戲台,這應該是演布袋戲的吧?右邊牆上則掛滿了面具

二樓前面所擺設的一些舊器物,可惜都沒有任何的解說(這是...新娘房嘛?)

這就是以前的放映室,從上面的孔洞往下看,遙想當年戲院滿座的景況

從洞裡窺探

不知怎麼的,我想到新天堂樂園這部電影。

路邊的一棟舊房舍

履行觀光客的義務後,再前往今天最後一個點,就是北港的「水道頭」去看看。

路上看到剛剛在路邊賣金紙的阿桑,開著她的車緩緩的跑到這個冷僻的地方來,接著就停在路邊一動也不動,不知道是要幹麻...

關於水道頭的歷史,茲錄網路資料如下:
創辦於昭和四年的北港第一淨水廠,也就是俗稱的「水道頭」,至今有七十幾年的歷史。水廠基地面積1.28公頃,水塔高二十多公尺,蓄水量440公噸,供水人口達九千六百四十六戶。當年興建費用為廿四萬日圓,從昭和四年三月二十三日開工,到昭和五年五月三十日完工,北港自來水廠由當時的街長蘇顯藜所建,朝天宮資助經費。日文叫「水道」的自來水廠,在當時有最進步、最完善的設計,它引北港溪流水源,經沉澱、過濾、消毒後,以幫浦打上水塔,後送至每一住家,被稱為「水道水」。
(來源:雲林縣政府文化局)

民生路和水源街的交叉口旁就是水道頭







不過水道頭是不給人進去參觀的,至少我當天去的時候大門緊閉,四周也沒有什麼人。我想既是水源重地,那就遠遠觀賞就好了,畢竟重點還是在建築本身,她八角形的結構的確是頗為特殊,想設立之初在北港應該是十分顯眼的地標。

人行大橋旁的幾幢房屋

最後跨回人行大橋,赫見一旁房舍的屋頂櫛比鱗次,十分特別,就做為這次北港巡禮的終點,也未嘗不可。想這北港接近三小時的徒步之旅,讓我對北港有了初步的認識,她的歷史,她的小吃,還有麻油店老闆娘的人情味,大概是最讓人難以忘懷的。以後也許我還會再找個藉口,再來這裡吃吃好吃的北港小吃~

拍攝時間|2007年12月29日

留言

  1. 版主您好:

    我是林俊明,景觀設計師,目前正在蒐集有關北港的觀光資源作簡報資料,由於資料確定不會對外公開和出版,想請教版主可否借用水塔no.3、以及#2市集的照片,因為我的調查範圍遺漏這部分的照片記錄,若願意支援,感激不盡>"< Ming 2012.10.09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無Google帳號者,請選取「名稱/網址」留言,請協助配合,謝謝。匿名留言者可能會遭系統判定為垃圾留言,而無法即時顯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