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員集路的前世今生:縣道141

縣道141這條路是員林以南一線的重要幹道,途經社頭、田中、二水等鄉鎮,最終渡過濁水溪抵達林內,恰巧與縱貫鐵路大致平行,因此這些地名也不為人所陌生。這條路最大的特色,不在於什麼亮眼的田園風光,而是與它交纏的一條路名-員集路。只要稍微觀察一下,便可發現縣道141與員集路在各鄉鎮中心皆有新舊路分岔,因此經過的鐵路平交道也就多了起來,現行線則是都已改行外環道,不需經過市區和平交道,行車速度自然也就能夠提昇了。以下將帶各位簡略的看看這條路的沿途風光,以及一些舊線上的照片。

台一線上,員林北

MAP|縣道141路線圖

 員林鎮 

台一線進入員林鎮後,隨即來的第一個大岔路口便是縣道141的起點。這個交通繁忙的路口車輛從沒有少過,要直行進入市區的機車也都很會識趣的先騎到慢車道上「佔位」,要不然一堆右轉車要上員林陸橋,那可真的是很難穿越的一道障礙XD

縣道141起點大牌
不用我說,大家也都知道員林是個非常熱鬧的城鎮,「小鎮」已不足已形容它,之前有聽說過員林吵著要改制為市的消息,但也沒有下文。

補充:感謝a大說明,員林人口和彰化市人口還差了一截!看樣子要改市目前還太早。

第一面里程牌,都是大家熟悉的地名
縣道141在員林的路段是車流量最龐大的一段,在轄區內也幾乎都是房屋,一副都市興盛的模樣。起頭一段路是4線道,稱中山路,但過了浮圳路口,道路便縮減為二線。縣道在1k處分為中山路與中正路,141直行中正路,中山路則是通往員林車站。過1k後路幅更為狹小,可說是全線中路幅最窄的一段,一直要到縣道148岔路口後,路寬才會恢復正常,但剛過148這段是員林的菜市場,重點時刻總是熱鬧滾滾,我經過的時候已經收市,地上還蠻多垃圾的...一直到南昌路口後(2k),行車才會有比較順暢的感覺。

總之,141在員林的路段就只有熱鬧兩個字可以形容,行走其間,完完全全能夠感受到員林的活力。

中山路(右) / 中正路(直)口(141),舊台一線就是從這裡改走中山路

南昌路口

過2k後再行一段,縣道稍微轉個彎,來到一座橋上,這邊就是員集路的終點(因為段數都是由南至北遞增,所以當作這裡是終點)。這裡其實離鎮界已經不遠了,但員集路還是分成了兩段,分段處我不太清楚,但過台76到大饒附近都還是二段,一段的長度應該很短。

員集路的尾端(或開端?)/ 員林南橋(71.3) / 橋下即八堡圳

過員林南橋這邊叫做溝皂,是「溝槽」的轉音,就在刻有社區名稱的景石旁,就有一條排水溝(大饒橋),接著往南經過3k,就會來到與台76線的岔路,有「饒明橋」過員林大排。縣道141與台76是沒有交流道的,需要西行至台一線員林或東行至縣道137林厝才有。

台76交叉路口

饒明國小旁,大饒
過台76線後會經過兩處地名,一為火燒庄,二為大饒(饒明國小附近),火燒庄之名可能是因為閩粵械鬥而來,但也有一說是大饒的訛變。而南邊的大饒(里)原本範圍很大,有到北邊的員林簡易庭一帶,中區則是現在的3k附近,為住宅區,南區則是員林大排以南,也就是火燒庄及大饒一帶,大饒地名由來則與火燒庄相反,由於火燒庄是大饒的中心,後因名稱不雅而將其改為大饒(字很像要怎麼說都可以...)。

大饒這一段沿途也都是房舍,一直過了田中央巷,這裡突然出現一面社頭鄉牌,但繼續走個幾公里,到新雅路交叉口後,又會看到一面社頭鄉牌。攤開地圖來看,會發線田中央巷後的員集路,其實和員林社頭鄉界平行,西邊(順樁右手邊)是社頭的「新厝」地區,我記得當日看門牌,右手邊的部份也是寫社頭鄉,員集路也從四段開始重分,左手邊(東邊)我目前還不清楚,但路旁公車牌寫「大明里」,是員林的範圍,新雅路(彰84)北這一段,也就是聚落「半路厝」所在地。

半路厝之名由來,是因為此地為社頭員林的中途點,以往有人搭棚在此休息,後形成集市和聚落。過了這處,就正式到達社頭鄉。

第一面社頭鄉牌

 社頭鄉 

第一個新舊岔路口,右方為員集路,
左方中山路
過新雅路後,員集路改為三段,第一個路口就碰到員集路新舊線的岔路口,路型相當明顯,員集路進入枋橋頭、湳底二村落,為縣道141的舊線。後來外環道蓋好,6k前至7.5k皆為外環道,稱中山路。


枋橋頭段的外環道

橋頭國小旁,前方亦有一段新舊路
橋頭舊線
到會合處後,我們再回到第一段舊線段的起點看員集路。現在的「天門宮」一帶(沿路也是舊路),橋頭國小以南就是枋橋頭的範圍,再往南沿路都有民居,稱「下枋橋頭」,是通往湳底的門戶。八堡圳在枋橋頭附近與舊線大致平行,枋橋頭之名也是從這裡來的,之後有枋橋頭橋越過八堡圳,接回新線。

9/9 更正:枋橋頭為社頭最早興起的地方並非正確的訊息,但此地以前為縱貫道經過而興起的聚落,約是十七世紀的時候,台一線的前身便是走員林→枋橋頭→東螺(北斗)的路線,一直到後來台一線截彎取直,才捨棄枋橋頭的路段。(以上內容取自「省道台一線的故事」)

枋橋頭的信仰中心:天門宮

社頭北

接回中山路後不久,在社頭市區北方新舊線又再度分開。員集路走左方進社頭市區,中山路則走右邊的新線,這個路口後員集路改為二段。

這段路比較有趣的是枋橋頭南和社頭北這段的路名,由於是位於中山路與員集路的共同會合路段,我很好奇路名會取什麼(因為右手邊房屋都沒門牌,無法探視)。

新線部份由於是新闢的道路,沿路聚落不多,只有北段有房屋在兩旁,至南段主要是大型建築物和荒地。北端附近有一聚落稱「芋寮」,但不在主線上。

前方又再度分開,社頭北

社頭外環道上,指標9公里處

新舊線會合南口

頭舊線
到會合南口後,再回來看看社頭舊線段。從北端入口進入後不久,就會抵達社頭的市中心。社頭聚落主要聚集在清水岩路和社斗路之間這一帶的東西向地帶,還可延伸至東邊的「舊社」地區。這一段路也是社頭的商業聚集地,再往南則以住宅區為主,稱崙雅。員集路在崙雅的和平三路為分段口,往南至田中鎮界為員集路一段。

社頭地名由來,茲錄如下:
社頭街一帶原為大武郡社的所在地,乾隆中葉大武郡社址在舊社的西側,今在鄉公所後面仍留有「番社」的地名。後漸有漢人移墾,在大武郡社的上頭處開墾建庄而稱為「社頭」。
社頭鬧區

崙雅

接回新線後,縣道141又稱為員集路了,先經過10k里程牌,來到「邱厝」,穿越高鐵之後是田中鎮的範圍。

11k,田中鎮界

 田中鎮 
進田中鎮後,路旁除了民宅外還有一些工廠出現,接著又會到達田中新舊線的分岔處,在此員集路依舊轉進田中市區,縣道141則行外環道,稱東閔路。新舊線會合處已經是二水的鄉界了。

田中新舊線分開處,左方東閔路,右方員集路
員集路在田中分為三段,三段從鎮界開始到中正路口(舊線段、田中「北路」)、二段至中南路口(縣道150)或小新路(沒注意看,但150比較有可能),之後到二水鄉界皆為一段。(此段敘述可能有誤,待來日查明)。

新線的部份,沿途會先經過崁頂、卓乃潭、至田中果菜市場、來到新庄(縣150岔路),此後沿路都是農田景象。田中這段新線可說是141最長的一段,幾乎縱貫了田中南北緣。

崁頂書山祠

崁頂地名由來是因為該地設村位置地勢較高,故名。附近有一間書山祠,就在加油站對面。

崁頂

一旁的八卦山台地

中南路岔路口(縣道150舊線)

田中新舊線會合南口

田中舊線
位於田中的里程碑
田中舊線走的是市區段,會經過兩次平交道。首先經過的是中潭,接著是卓乃潭(指凹下之水潭,台語),穿過平交道後來到中正路的岔路口,中正路是田中的西外環,採四線道中央有分隔島設計。員集路直接進入田中的北路社區,接著在斗中路與縣道150交叉(目前150線仍行市區),與141舊線共線後一路往南。田中市區的路段有很多巴洛克風格的老式建築物,也有很多專賣商店,整體呈現出一種老街的情懷。

田中舊稱「田中央」,原本是位於砂崙路一帶的「舊街」,後因濁水溪氾濫,居民遷至西路一帶,後因大火又遷移至各里,才逐漸形成現在的規模。



一路往南行,經西路,又接回外環道,此後員集路成為四線車道。來到「大新」附近後,與縣道150分道揚鑣,員集路路幅愈形縮減,中央分隔島只剩水泥護欄,後來更縮減為二線車道加機車道,但這一段路已於年前拓寬,並非原貌。

員集路南路的部份,主要以大型工廠為主,住宅零星,有時覺得空曠,可眺望東邊的八卦山。後來再經過一次平交道,就接回新線。田中南邊這個平交道拓寬完成也是近一兩年的事情,推測與南路拓寬期間差不多。

中州路交叉口,縣道150舊線在前方左轉,目前借道141舊線

 二水鄉 
田中新舊線交會南口旁就是二水鄉界,此後縱貫鐵路也來插一腳,和縣道141一併往東南行。至二水市區前,沿途大型聚落僅十五庄一帶,其他皆是東邊縣道137聚落的延伸(這一段兩條縣道已經靠得很近了)。

二水鄉界
員集路在二水分五段,縣道141有沾上邊的只有後三段,分段處單看路標沒有很明顯,所以以下敘述可能也有誤,請酌量參考。五段是從鄉界開始至合和一巷,四段至二水中心的光文路岔路口,此後為三段,轉往縣道152方向。152岔路口的位置往南稱南通路,接回新線亦稱南通路。新線(現行線)在二水外環道的部份稱為民生路。

路幅部份,鄉界至縣道152岔路口為二線車道外掛機車道,過路口往南民生路部份的二水外環為四線車道無安全島。南通路亦為四線車道,至北修仁後開始有中央安全島設置,一路通抵彰雲大橋及林內。

十五庄

十五庄地名由來有三,茲錄如下:
其一,指康熙年間,有福建省漳浦移民十五戶,在此築茅屋成村,因得名;(洪敏麟:367)
其二,指本村原來為一荒蕪之地,十五庄圳開渠人黃仕卿雇傭掘圳 工人來此地工作,乃就地取材蓋搭十五間工寮於此,作為工人工作和棲息的地方,後來,十五庄圳開鑿完成,部分開圳人因久留此地,加上圳渠通水,灌溉容易,眷戀不去,定居此地。古之十五間「寮」,也就演變成十五庄而至現在的十五村;(賴宗寶,1993:39)
其三,認為是先有圳再有庄,即黃仕卿所鑿之水圳, 因灌溉十五個村莊而稱「十五庄圳」,本庄又因「十五庄圳」灌溉之地而稱「十五庄」。
另一個比較特別的部份,是堡圖上在十五庄這邊又出現一段舊線段,所以又多了兩道平交道,但現在的地圖上已看不出路徑。

18k,二水新舊線分開處

二水地下道

二水外環道

前方竟然又出現152牌子(152目前仍行舊線,可能改至外環道上)

二水舊線
員集路上(回照)
舊線部份要過一處平交道,隨後來到「過圳」附近,這段路亦為二線道,穿過平交道後左轉與縱貫鐵路平行,穿過地下道上方後就會來到二水市區。員集路走到底就是光文路口(左轉),可抵二水車站,員集路則右轉,碰到第一個路口是縣道152(非常小),一起共線後往南行,至南通路口才又分開。

141舊線行經二水鬧區,左方為光文路可通二水車站

二水市區(回望)

回到新線上,繼續縣道141最後的一段旅程。此後路幅變寬,途經二聚落,分別為北修仁與南修仁。北修仁舊稱埤子頭,南修仁舊稱番子寮,南修仁聚落較大,為該村行政中心。這兩處地名由來皆可望文生義,我就不贅述。更改地名的原因則是因為舊地名不雅的緣故。

南修仁,修仁路岔路,左轉可抵縣152源泉

通往名間的岔路

上面這個往名間的岔路也是新路,但也新很久了。過這裡後轉個彎,縣道轉為南北向,準備過濁水溪。


在堡圖中,縣道141的路線只通到往名間的岔路口附近,再來就沒路了。地圖上只有一些很不明顯的虛線,僅有縱貫鐵路得以通過。現在的彰雲大橋是在民國61年5月31日完工,當時應該只有二線道,而在這之前,南通路竟然只是牛車碎石路面!彰雲大橋的通車對於濁水溪兩岸的往來無疑打了一記強心針,現在橋上記載的拓寬日期是寫著民國92年6月,之前是否有經過拓寬就不得而知。


 雲林縣 林內鄉  
下橋後是個緩坡,縣道再次轉個緩彎,路旁還有草莓園。經過二高橋下後,縣道141的終點就在眼前,接台三線於林內的外環道。若直行亦可抵達林內市區,這段應該也是縣道141的舊路,先通過林內陸橋(民88.10竣工,怎麼這麼晚?),就抵達舊台三線。

終點,過台三線後是舊路,可接到舊台三線

最後一段舊線上的林內陸橋(跨縱貫鐵路)

舊終點,接舊台三線。右轉即抵林內市區

寫到這裡,縣道141算是結束了。我很喜歡把這條路當作台一的替代路線,因為道路品質較高,且紅綠燈也沒那麼多(但實際上接回斗南時間是差不多甚至要更久)。

另外一點要提醒看這篇章的人,縣道141因為新舊線繁多,交接處路型「順暢」無比,常會有人誤闖紅燈順順的就開/騎過去,但這些地方也是警察先生最喜歡躲的角落,可不要一不小心就吃了罰單。

我看過警察常躲的角落如下:枋橋頭新舊線岔路南口(北上右轉不要闖)(7.5k)、社頭新舊線會合南口(南下10k)、田中二水鄉界(北上右轉不要闖)。這些只要等一下,都會有紅燈右轉指示燈出現,所以千萬不要心急啊XD

縣道141更是觀看八卦山的好地點,縣道137雖然離山更近,但通常看不太到,縣道141反而是絕佳的觀賞處。

最後是之前拍攝的影片,因編輯問題而有綠屏問題..
且因為是蠻久以前編輯的影片,裡面有些註解是錯誤的,需以本篇為主。

路線沿革》 
  • 民國52年資料,縣道141線為「員林~名間」,里程29.784公里。
  • 民國62年公報,縣道141線為「員林~林內」,里程26.812公里。原二水~名間改編為縣道141甲線。
  • 民國65年,141甲線「二水~名間」解編,納入縣道152之一段。
  • 其後起訖點無變動,僅里程稍有變動。
相關路線》台1線、縣道148縣道150縣道152、台3線
相關影片》

留言

  1. 您照的高鐵大彎道漂亮極了!
    下八卦山以為已經先下地面了 原來仔細看到的是彰高連橋XD

    以前去南投玩有走過彰雲橋一次
    那時路面非常窄 路面也不怎麼平
    感覺像在走以前的台9玉里大橋一般(路窄)
    跟現今的台3南雲大橋(路不平)......

    回覆刪除
  2. 謝謝,高鐵那張可惜的是電線..XD 另外不懂「彰高連橋」是指什麼?

    我還蠻好奇未拓寬時的彰雲大橋長什麼樣子,可惜網路上都搜尋不到圖片了。

    回覆刪除
  3. 員林不可能改制為市
    員林人口大約12萬六千
    近年人口完全停滯
    而改市至少要15萬人
    彰化市雖然不見得比員林熱鬧
    但人口超過23萬
    還是有一段差距

    回覆刪除
  4. 原來是這樣子,我對人口比較沒有概念,多謝您提供的訊息!

    回覆刪除
  5. 標題取的很好
    有讓人想一看再看的吸引力......

    那個人就是me
    當然其他訪友應該也是吧呵呵!

    回覆刪除
  6. 認同您說的~縣道141的確是觀賞八卦山英姿的好路線。另外,我發現沿線的路名牌似乎都有統一格式,是不是彰化縣政府最近有做統一更新呢?還有這篇的第十三張圖片(與台76交叉),左轉指標寫林厝交流道,但底下英文卻標「FREEWAY」,應該是改成「EXPWY」可能比較好,畢竟林厝是台76的交流道(這算出包路標嗎XD)

    回覆刪除
  7. To egg:標題我亂取的啦XD 但很高興您會喜歡:)
    To Davidhit:路名牌統一格式的部份我沒特別注意耶,一年多前來彰化時好像就大概是這樣(我真的記不清楚..),不過路名牌看起來都蠻新的倒是真的XD 另外那個林厝交流道的指示看來真的是寫錯了,真的是好眼力!

    回覆刪除
  8. 對141的印象也是因為二水
    我覺得二水在集集線爆炸以前,很寧靜;還沒改建的二水站前廣場,也有一種滄桑的歲月痕跡XD
    不過那個警察資訊很實用啊XDDD 前提還是別亂闖紅燈~~

    回覆刪除
  9. 二水應該算是141沿線最鄉下的地方了,我也很喜歡這裡的寧靜感,但自從開辦火車好多節以來,全部都變樣了(淚目)

    另外,您說的沒錯,安全至上!請不要闖紅燈 XD

    回覆刪除
  10. 版主記錄得十分詳實^^
    從照片看員林,
    我發現員林市區電線交錯,
    市容還有進步的空間^^

    http://photo.xuite.net/papago2009/3596338

    回覆刪除
  11. 原來彰雲大橋也算是141縣道
    真是上了一課耶...
    不過我會注意到板主的部落格
    完全是因緣機會啦
    這背後的故事太長了!!等板主有發問再來聊
    只是看到板主發表最近一篇文章在今年9月20號
    後面就沒有發表了( 這是指板主不常上來嗎 )

    回覆刪除
  12. 另外,最近常在探討瞭解這地方
    距離上次野外調查有10個月沒來( 大年初五 )
    好在網路上有很多愛登山的丶愛拍公路
    熱心地將路徑與照片,甚至是地形圖po上去
    省了很多功夫挖資料去找路去勘察
    說穿了...我只是業餘
    正是業餘關係才能認識到板主

    回覆刪除
  13. to 匿名朋友:其實拍路的時候都不會注意到電線了,大概跑久了都覺得電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XD 另外也大推您的相片!張張都拍得很有味道喔!

    to Yiken:我其實還是有上來阿,十一月我還更新了一篇(逃走~)。網路的力量真的很強大,我也是這樣才知道還有一群熱愛公路的朋友:) 另不知您所謂的因緣際會是指?

    回覆刪除
  14. 這條已經走過員林以及田中~二水路段了,後者真是一條寬廣大道,而且還有看到道字石碑喔!

    另外我終於知道為何以前141轉入名間了,原來二水的141舊路銜接至今日的152至名間鄉,然後轉往集集(頓悟還真晚)難怪這是「員林」與「集集」之間的要道!

    回覆刪除
  15. 舊彰雲大橋是88年初左右改建,原本是要在東側架新橋作為上行線,舊橋則轉為下行線.只是橋蓋到一半就遇到九二一,吊上去預力樑全給砸了下來,連帽樑也碰了些口子(同期的梅花三名間段也差不多),一直拖到90年初(中?)上行線才蓋好,同時舊橋也因為安全問題封閉改建.
    在舊橋還沒拆掉之前,新舊橋是緊挨著的,橋面高度也差不多,差別在於舊橋只有紮實的兩線道,沒有路燈,伸縮縫用的也只是簡單的一條直溝,過一次就顛一次.
    目前的下行線就是以前要上舊橋的路,南北兩端都還有以前舊橋時代的護欄留存...

    回覆刪除
  16. 很感謝您詳細的解說彰雲大橋改建的歷史,對我來說又更瞭解這座橋了。可惜我對您提到的舊護欄實在沒什麼印象,有機會再去多瞧一眼。倒是在上游側靠近鐵路那有看到舊橋墩..

    回覆刪除
  17. to egg:田中~二水會寬嗎?你下次走到社頭段就知道了 哈哈~

    另外講到員集路,以前彰雲大橋還沒興建的時候,主要道路就是這麼走吧,也才留了一條這麼長的路名下來,時代演變,一條路也被兩條縣道瓜分掉了。

    回覆刪除
  18. 這彰雲大橋有修過一次
    大概是我還是國小記憶的時候
    舊彰雲滿窄的
    再要準備換蓋新橋的時的舊彰雲
    真的會看起來會是隨時會崩掉的慘況
    看的出那時的舊彰雲已經不堪風化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感謝您的分享:) 不知是舊橋打掉重蓋,還是直接在原本的橋上修的呢?

      刪除

張貼留言

無Google帳號者,請選取「名稱/網址」留言,請協助配合,謝謝。匿名留言者可能會遭系統判定為垃圾留言,而無法即時顯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