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道143,一條伏踞在彰化縣西境的縣道,也是西海岸數進來,除了台17線之外的第二道編號道路。沿線雖然沒有海景可看,但二林段綿延不絕的木麻黃,包準你走過一次就忘懷不了。
縣道北段現在還保留著開設之初未經拓寬的模樣,草湖以後雖然拓寬,但也還是只有維持著二線道的路幅,沿途聚落不多,只有二林稍大, 可一飽沿路廣大的田園及農場景觀。這條路,就從台17線的第一漢寶橋身後開始。
縣道143一起頭就拐了一個彎,美麗的風景就藏在這個彎道後,從這裡開始到草湖,路幅都只有照片中看到的這樣,不過事實上這段路小歸小,重車也是喜歡開來這兜風,常常兩三台呼嘯而過,車身就佔據了半個路面。目前這邊因為交通流量低,沿線聚落也少,才能逃過拓寬的命運。我總覺得很多縣道生來就是要拓寬的,好像一賦予編號的開始,就被詛咒往後逃不過拓寬改線的命運,縣143可以算是這其中的異數了。
縣道143從起點到草湖這一段路,在堡圖中是完全不存在的。不只是起點就在舊濁水溪的河道旁,連漢寶這個聚落當時都還不存 在。後來日本人在這裡設置移民村,改名八洲,並分五處有計劃的移民,每處移民20戶,每戶五人,定為一號至五號等,後來各地因建築工地的關係而改稱一工區 至五工區,沿用至今,算是很特殊的地名。漢寶四周的道路規劃在當時其實是很完善的,村內每隔三百米各有東西和南北垂直交叉五米道路,溝渠亦五米。三百米當 中每隔一百米種植三米寬的防風林。如今彰化縣境內還可以找到一些日本移民村的蹤跡,像是埤頭境內就有很多這種地名。
至於漢寶這個地名是戰後才改的,該地舊名溪底,至於為何改名漢寶系統中未多提,但該處的漢寶國小歷史悠久,於昭和16年(1941)就已創校。
這段縣道的路名也蠻特別,雖統稱草漢路(草湖-漢寶),但各區域有以各聚落名作為分段,像是漢寶這裡就是「草漢路漢寶段」,其他還有草一段、草二段等。
過新生橋後,道路拐往內陸,先經過二十七戶、接下來就幾乎沒什麼聚落,一路通抵草湖。
草湖的地名意指長滿草的低窪地,故稱為草湖。這裡原本就是兩條縣道的交叉口,聚落小有規模,主要是沿著縣道148發展。雖然縣道148在民國95年1月底改行外環道新線,但這條外環道因為往北延伸的關係,似乎比較少人使用,王功若往二林還是走舊線比較快。另外兩條縣道在此也有短暫共線,143轉往南後路幅變寬,並改稱二溪路,我印象中到二林鎮界前,還是有看到二溪路草x段的門牌。
頂後厝的地名是和二林後厝里相對而來,但該地離此地也有一段距離。縣道在二林鎮內還會先經過幾個小聚落,才會看到著名的木麻黃綠隧,其中比較大的地標包括彰化監獄、糖鐵鐵路線、還有附近的一個叫做「舊趙甲」的聚落。
趙甲這個地名一看到以為這裡以前人都姓趙,其實不然。這個地名其實是從廣東的「潮嘉」轉音來的,詳細說明,可見二林鎮公所的網頁。
而在(舊)趙甲的附近一帶,也就是台糖的舊趙甲農場。這裡和二林農場一帶之前曾傳出要作為中科彰化廠址的消息,後事不明。
王功寮的地名由來,是因為最初來此定居的人是從王功移居過來,故稱王功寮。其實在芳苑鄉內也還有一些王功寮...
王功寮南邊還有一處地名叫做四戶子,我想這應該不需多言了。但比較特殊的是路旁邊一排的「理想新村」,應該是早期時代的作品,目前看起來有點荒廢。
離開王功寮,真正的隧道開始囉~
二林和芳苑、大城一帶,其實早年的沙害相當嚴重,北方舊濁水溪帶來的泥沙一經吹拂,在南岸這些地方形成許多沙丘,甚至還曾經造成許多村落廢村。後來日治時代開始廣植防風林,才得以固住數千甲的土地。這段縣道143沿線的防風林,不但象徵了這段歷史,更有可能是為了防範附近農場的吹沙才種植的,不論如何這段路都是143進入二林最醒目的地標,也幾乎成了二林的象徵了。
二林的綠色隧道共植有四百一十八棵木麻黃樹,是日據時代留下的產物,當初規定闢路路旁需種植樹木,而這個路段樹木的歷史已經有六十幾年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以上從王功寮至二林一段路在堡圖中也不存在,當初的府縣道是走現在的彰129太平路,現在的縣道143木麻黃道應該是比較晚築成的道路。
來到二林市區,這裡很明顯是沿線最為熱鬧的地方,有縣道150與143甲交叉(沒接在一起),而且兩條主幹道現在繞行的路線還是舊線,沒有任何外環道或是改線情況。縣道143在上圖需先右轉,接著與150碰面後左轉共線,走斗苑路(共線段)、建興街,然後再接回大成路。這段曲折的路線可以從路名看出端倪,這是因為現在直行可抵大成路的路線,在當初是不存在的。而斗苑路與二溪路口的位置,現在還有一面13.5k的牌子,但由於直行也可達到相同目的,故二林市區內沒有縣道143的轉彎指示牌。
(但我當天還是走錯了....)
至於二林的名稱是來自於平埔族的番社名,原是巴布薩族的二林社。以前這裡可能也是個河港,但尚不知二林興起與河港是否有太大的關連。
要離開二林前,還會先碰到彰156岔路往「路上」的牌子,路名是「舊二路」,代表舊社至二林,舊社是通往路上的中途點,而路上這個有趣的地名,則是因為以往該地是番子挖至二林的中途點,才稱路上。
往後縣道在二林市區附近稱大成路,過二林溪改為二城路,到大城鄉內則改為東平路。
出二林後還有一段綠色隧道,一旁是中西農場,都是廣大無垠的農地。通過這一長段綠色隧道後,會先經過中西,接著就會進入大城鄉,也是縣道143的終點鄉鎮。
大城鄉內道路平直,偶有遇橋樑的小起伏,但這種情況不多。沿途聚落只有魚寮,然後就一路直驅大城。這段路在堡圖中已經出現了。
以下關於舊線的敘述修正
來到大城第一個碰到的就是和縣道152的岔路口,在台十七線取道大城的年代,這裡曾經是縣道152的起點,143終點則續今日路線至中平路、南平路口。當初西濱大橋尚未建成,台十七的路線由西港村內折而往東,經大城後走143線的後段,原預計由下山腳渡河,接到雲林縣的豐榮。後來民國80年9月14日西濱大橋通車,台十七線自然就改回正線,143線和152線也恢復原本的路線,但公路總局的網頁上,143線的終點還是寫著大城,不曉得是遺漏還是刻意。
至於山腳之名,是因為以前附近的沙丘而來,現在頂庄與下庄都屬於山腳村管轄,因為分列南北而又有山腳與下山腳之稱,另外的頂山腳則位於上山村,不在縣道143的沿線。
最後這一段縣道是單線道,也算是最後的驚喜。下庄很小,聚落沿著縣道發展,走到底就是濁水溪的堤岸,從這裡要離開需走堤岸旁的防汛道路,路面有時為水泥的剛性鋪面,有時候會有柏油鋪面,大抵路況不錯,可接回台17線西濱大橋旁的小路。
縣道143全線平坦、路形直,車流量也只有二林段較多。二林的木麻黃道是這條縣道的金字招牌,逃過拓寬只是暫時,若中科真的選在這裡設廠,再加上大城工業區,我想縣道143此情此景終將成為追憶.....
路線沿革》暫無
拍攝日期》2008年6月9日
相關路線》台17線、縣道148、縣道150、縣道152、縣道143甲(廢)
相關景點》暫無
縣道北段現在還保留著開設之初未經拓寬的模樣,草湖以後雖然拓寬,但也還是只有維持著二線道的路幅,沿途聚落不多,只有二林稍大, 可一飽沿路廣大的田園及農場景觀。這條路,就從台17線的第一漢寶橋身後開始。
縣道143最著名的木麻黃隧道 |
MAP|縣道143路線簡圖
|
芳苑鄉
縣道143一起頭就拐了一個彎,美麗的風景就藏在這個彎道後,從這裡開始到草湖,路幅都只有照片中看到的這樣,不過事實上這段路小歸小,重車也是喜歡開來這兜風,常常兩三台呼嘯而過,車身就佔據了半個路面。目前這邊因為交通流量低,沿線聚落也少,才能逃過拓寬的命運。我總覺得很多縣道生來就是要拓寬的,好像一賦予編號的開始,就被詛咒往後逃不過拓寬改線的命運,縣143可以算是這其中的異數了。
縣道143起點,接台17線濱海公路 |
縣道143頭一段路路面相當狹窄,目測約四米寬。上圖為漢寶段 |
縣道143從起點到草湖這一段路,在堡圖中是完全不存在的。不只是起點就在舊濁水溪的河道旁,連漢寶這個聚落當時都還不存 在。後來日本人在這裡設置移民村,改名八洲,並分五處有計劃的移民,每處移民20戶,每戶五人,定為一號至五號等,後來各地因建築工地的關係而改稱一工區 至五工區,沿用至今,算是很特殊的地名。漢寶四周的道路規劃在當時其實是很完善的,村內每隔三百米各有東西和南北垂直交叉五米道路,溝渠亦五米。三百米當 中每隔一百米種植三米寬的防風林。如今彰化縣境內還可以找到一些日本移民村的蹤跡,像是埤頭境內就有很多這種地名。
至於漢寶這個地名是戰後才改的,該地舊名溪底,至於為何改名漢寶系統中未多提,但該處的漢寶國小歷史悠久,於昭和16年(1941)就已創校。
這段縣道的路名也蠻特別,雖統稱草漢路(草湖-漢寶),但各區域有以各聚落名作為分段,像是漢寶這裡就是「草漢路漢寶段」,其他還有草一段、草二段等。
三工區或四工區附近 |
新生橋(民77.7) |
過新生橋後,道路拐往內陸,先經過二十七戶、接下來就幾乎沒什麼聚落,一路通抵草湖。
二十七戶前 |
二十七戶,路口(右轉)往十戶 |
重車佔據路面 |
不知何名的聚落(岔路應該是彰118) |
糖鐵交叉 |
縣道148岔路(草湖外環),草湖 |
草湖 |
縣道148舊線岔路口 |
草湖的地名意指長滿草的低窪地,故稱為草湖。這裡原本就是兩條縣道的交叉口,聚落小有規模,主要是沿著縣道148發展。雖然縣道148在民國95年1月底改行外環道新線,但這條外環道因為往北延伸的關係,似乎比較少人使用,王功若往二林還是走舊線比較快。另外兩條縣道在此也有短暫共線,143轉往南後路幅變寬,並改稱二溪路,我印象中到二林鎮界前,還是有看到二溪路草x段的門牌。
與148舊線的共線段,前方143右轉 |
二溪路,草湖 |
里程指標(這裡離二林鎮界已經不遠了,但里程牌還是標6k) |
二林鎮
8k,頂後厝 |
頂後厝的地名是和二林後厝里相對而來,但該地離此地也有一段距離。縣道在二林鎮內還會先經過幾個小聚落,才會看到著名的木麻黃綠隧,其中比較大的地標包括彰化監獄、糖鐵鐵路線、還有附近的一個叫做「舊趙甲」的聚落。
趙甲這個地名一看到以為這裡以前人都姓趙,其實不然。這個地名其實是從廣東的「潮嘉」轉音來的,詳細說明,可見二林鎮公所的網頁。
而在(舊)趙甲的附近一帶,也就是台糖的舊趙甲農場。這裡和二林農場一帶之前曾傳出要作為中科彰化廠址的消息,後事不明。
途經糖鐵平交道,想不到這條鐵道是從溪湖分出來的 / 彰化監獄前 |
彰化監獄旁 |
9k,木麻黃夾道 |
短暫的綠隧路段 |
10k |
王功寮 |
11k,理想新村前 / 王功寮 |
王功寮的地名由來,是因為最初來此定居的人是從王功移居過來,故稱王功寮。其實在芳苑鄉內也還有一些王功寮...
王功寮南邊還有一處地名叫做四戶子,我想這應該不需多言了。但比較特殊的是路旁邊一排的「理想新村」,應該是早期時代的作品,目前看起來有點荒廢。
離開王功寮,真正的隧道開始囉~
王功寮~二林段 |
二林和芳苑、大城一帶,其實早年的沙害相當嚴重,北方舊濁水溪帶來的泥沙一經吹拂,在南岸這些地方形成許多沙丘,甚至還曾經造成許多村落廢村。後來日治時代開始廣植防風林,才得以固住數千甲的土地。這段縣道143沿線的防風林,不但象徵了這段歷史,更有可能是為了防範附近農場的吹沙才種植的,不論如何這段路都是143進入二林最醒目的地標,也幾乎成了二林的象徵了。
二林的綠色隧道共植有四百一十八棵木麻黃樹,是日據時代留下的產物,當初規定闢路路旁需種植樹木,而這個路段樹木的歷史已經有六十幾年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以上從王功寮至二林一段路在堡圖中也不存在,當初的府縣道是走現在的彰129太平路,現在的縣道143木麻黃道應該是比較晚築成的道路。
二林,岔路預告牌 |
13k,前方縣道需右轉 |
來到二林市區,這裡很明顯是沿線最為熱鬧的地方,有縣道150與143甲交叉(沒接在一起),而且兩條主幹道現在繞行的路線還是舊線,沒有任何外環道或是改線情況。縣道143在上圖需先右轉,接著與150碰面後左轉共線,走斗苑路(共線段)、建興街,然後再接回大成路。這段曲折的路線可以從路名看出端倪,這是因為現在直行可抵大成路的路線,在當初是不存在的。而斗苑路與二溪路口的位置,現在還有一面13.5k的牌子,但由於直行也可達到相同目的,故二林市區內沒有縣道143的轉彎指示牌。
(但我當天還是走錯了....)
縣道143和縣道150二林市區路線圖 |
至於二林的名稱是來自於平埔族的番社名,原是巴布薩族的二林社。以前這裡可能也是個河港,但尚不知二林興起與河港是否有太大的關連。
建興街 / 大成路(直行)口,縣道從右邊的路出來,改走前方直行路 |
14k |
舊二路岔路 |
要離開二林前,還會先碰到彰156岔路往「路上」的牌子,路名是「舊二路」,代表舊社至二林,舊社是通往路上的中途點,而路上這個有趣的地名,則是因為以往該地是番子挖至二林的中途點,才稱路上。
往後縣道在二林市區附近稱大成路,過二林溪改為二城路,到大城鄉內則改為東平路。
舊二路岔路口 |
仁愛橋(二林溪),彰基二林分院就在橋前(照片沒拍到) |
二林市區外 |
15k,至揚宮外 |
二林高中某出入口旁 |
15.5K,二林南端的木麻黃隧道 |
出二林後還有一段綠色隧道,一旁是中西農場,都是廣大無垠的農地。通過這一長段綠色隧道後,會先經過中西,接著就會進入大城鄉,也是縣道143的終點鄉鎮。
路旁岔出的農路 |
中西 |
大城鄉
鄉鎮界牌 |
路旁的韭菜田 |
19k,魚寮 |
大城鄉內道路平直,偶有遇橋樑的小起伏,但這種情況不多。沿途聚落只有魚寮,然後就一路直驅大城。這段路在堡圖中已經出現了。
20k,大城北 |
縣道152岔路,大城市區外 |
以下關於舊線的敘述修正
來到大城第一個碰到的就是和縣道152的岔路口,在台十七線取道大城的年代,這裡曾經是縣道152的起點,143終點則續今日路線至中平路、南平路口。當初西濱大橋尚未建成,台十七的路線由西港村內折而往東,經大城後走143線的後段,原預計由下山腳渡河,接到雲林縣的豐榮。後來民國80年9月14日西濱大橋通車,台十七線自然就改回正線,143線和152線也恢復原本的路線,但公路總局的網頁上,143線的終點還是寫著大城,不曉得是遺漏還是刻意。
MAP|大城路線簡圖 |
在143線逆樁與152交叉口,還可以見到當初台17在此左轉的遺跡 |
北平路、中平路口(右後方為郵局) |
21k,大城市區 |
共線終點(縣152右轉) |
22k |
大城其實不大,兩條縣道分開之後也就差不多離開市區了,此後縣道一路往南直行,途經頂庄(山腳),最後終抵終點的下庄(下山腳)。頂庄與下庄分屬南北,下庄以前曾因濁水溪氾濫而遭沖散,部分居民於是北遷到頂庄,現在頂庄聚落較下庄為大,但居民仍會回下庄的萬安宮祭祀。
至於山腳之名,是因為以前附近的沙丘而來,現在頂庄與下庄都屬於山腳村管轄,因為分列南北而又有山腳與下山腳之稱,另外的頂山腳則位於上山村,不在縣道143的沿線。
頂庄(山腳) |
接近尾聲,23k前縣道縮減為單線車道 |
進入下山腳(下庄),縣道取左 |
最後這一段縣道是單線道,也算是最後的驚喜。下庄很小,聚落沿著縣道發展,走到底就是濁水溪的堤岸,從這裡要離開需走堤岸旁的防汛道路,路面有時為水泥的剛性鋪面,有時候會有柏油鋪面,大抵路況不錯,可接回台17線西濱大橋旁的小路。
下山腳(下庄) |
終點大牌,接堤防道路 |
終點,旁邊是濁水溪的防汛道路 |
縣道143全線平坦、路形直,車流量也只有二林段較多。二林的木麻黃道是這條縣道的金字招牌,逃過拓寬只是暫時,若中科真的選在這裡設廠,再加上大城工業區,我想縣道143此情此景終將成為追憶.....
路線沿革》暫無
拍攝日期》2008年6月9日
相關路線》台17線、縣道148、縣道150、縣道152、縣道143甲(廢)
相關景點》暫無
被版大拍到我魚寮老家了~
回覆刪除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