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臺東|東部濱海公路:台11線(下)

COVER|東部濱海公路:台11線(下)



前情提要:花蓮、臺東|東部濱海公路:台11線(上)



收完台30終點大牌之後,筆者隨即回到台11線上繼續拍攝工程,在95K附近有個觀景台:

01|觀景台旁的長濱鄉導覽地圖。

02|台11線指標95K處,旁邊是長濱觀景台。

03|這條河的出海口差一點點就可以出海了。

04|轉眼間就來到台11線90K了。

05|過90K後道路分成上下兩側。

台11線在過90K後到87K之前,差不多在齒草橋附近,有一段路面分為上下兩側。因為這段路特別靠近海邊,因此筆者推測可能是臨海側因為海水侵蝕造成地層下陷,使得路面比較低的緣故。同樣一邊高一邊低的路面在國道1號中山高速公路的苗栗段也有這樣的設計,不過應該是因為該段是山地地形的關係。

06|齒草橋附近一片漂亮的絕壁。

齒草橋一帶地名稱「永福」,為「永遠平安幸福」之意。永福原名「大掃別」,約在一百多年前(清末),原位於今竹湖西側鹿寮溝一帶的阿美族,因與當地的西拉雅平埔族有土地糾紛,且有動武的傾向,平埔族遂咒詛該地有鬼靈,不能久居,否則會發生災變,阿美族信以為真,乃往南、北移動,其中往北移動者即成「大掃別」。相傳自日治時代起,少年每至傍晚都會生病,連身體健康者都不能免,故戰後鄉長陳光福,為祈部落平安,而將之改稱「永福」。

07|台11線指標85K。

87K至85K處為長濱市區的外環道,原台11線行經長濱市區內,因市區道路路寬不足且無法拓寬,遂興建長濱外環道繞過市區,但諸如派出所、加油站等重要設施仍留在市區內。

08|顯然不只三間屋的「三間屋」。

「三間屋」是位於長濱北方的一個小聚落,得名於閩南語的「三塊厝」,為清末西拉雅族遷至此地時,只興建了三間房屋(可能是三戶人家),後到的族人遂稱此地為「三塊厝」。本地的阿美族稱三間屋為「sanibungang」,以「新社」的「海岸阿美」最早遷來,可能是先到北側的大俱來居住,其後為接近耕地才遷此;戰後,大馬武窟(今東河鄉東河)與八里芒(今東河鄉興昌)的「卑南阿美」亦來墾植,因與居住於海岸的阿美族雜處,故附近的部落稱之為mafolaway,是「移民部落」之意。 目前此一聚落尚有數十戶西拉雅人,噶瑪蘭人僅只四戶。三間村聚落除了位於水母丁溪上游丘陵山區的小嘉義和南溪之外,餘皆分布在海岸階地上,由北向南的四個海岸聚落,由西拉雅和阿美族起源的聚落相間排列,可說是花東海岸西拉雅族分布的北界。

09|台11線指標80K處。

筆者拍攝位置位於道路旁的自行車道上,這條自行車道自台東縣長濱鄉長光村起,一路延伸至花蓮縣豐濱鄉靜浦止,是少數利用省道路幅劃設自行車道的路段之一。不過較為可惜的是這條自行車道只有北上方向有設置,南下的自行車騎士必須與同向的機車爭道。

10|特殊的地名「大俱來」。

說到「大俱來」,筆者第一時間想到的卻是刀劍亂舞中某位帥氣的打刀...,不過其實大俱來是因為為清光緒3年(1877)左右自花蓮港廳貓公社(今花蓮縣豐濱鄉豐濱)北方的patorogan社移來的阿美族所建。原來部落位於北方一公里處「水母丁庄」西南方的高地上,由於該處有泉水湧出,故以Tapowaray作為社名,意指「泉水冒出來的泡泡」,近音譯字成為「大俱來社」;又因社北的溪流(水母丁溪)中有很多魚類棲息,故又稱chihutengai社,此被「水母丁庄」用為地名(即今之水母丁)。
清光緒8年(1882)末發生大地震,山上岩石崩塌,其中5戶移至姑仔律(今長濱鄉樟原),其他的人才轉居至原地南方約一公里餘的東斜地上,另建一社,亦名「大俱來」。日治時期為便於治理,又令社人遷於今海岸公路旁,成立今之聚落,並沿襲原社名使用至今。

11|這條小溪也是差一點點就到出海口了。

12|即將抵達八仙洞。

過了大俱來不久,就會遇到本線上廣為人知的景點之一,八仙洞。根據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網站上的介紹:「八仙洞是臺灣東海岸旅遊必去的景點之一,這裡是舊石器時代長濱文化的發現地,為臺灣的一級古蹟!八仙洞擁有數十個海蝕洞奇景,走在海蝕洞旁的木棧步道拾級而上,沿途可見蓊鬱的林相以及豐富的生態,當旅人攀登至永安洞以後,更能居高臨下,一探長濱地區鬼斧神工的海階地貌。」
早期八仙洞部分海蝕洞被建造成神壇,故其命名也具有濃厚的宗教氣息,如:崑崙洞、靈岩洞...等,如今這些神壇都已被拆除。八仙洞的各洞穴都是都巒山層的火山集塊岩,岩性堅硬;這些集塊岩為大約數百萬年前海底火山爆發時所形成。各個洞窟在地殼間歇性抬升時形成,因此洞窟的形成順序是由上往下形成。
筆者曾於2013年環島時探訪過八仙洞,但僅止於在底層步道走動,當日隨即驅車趕往極南點後返家;這次又由於行程安排關係並未上去各洞窟探訪,著實可惜。

13|八仙洞資源簡介牌。(2013年6月17日攝)

14|八仙洞遊憩區與八仙洞本體,上方即水母丁。

過了八仙洞後,緊接著來到的是筆者早已預定要探勘的樟原橋。樟原舊稱姑仔律,是臺東縣海岸最北端的一個村落,日治期間是樟腦的重要產地。當時為開發東部的樟腦資源,於1937年在橫跨姑仔律溪上興建第一座樟原橋,歷經4年施工後通車,外觀以卵石砌成,有三個拱形橋墩;後來配合東海岸道路拓寬,於1986年在樟原橋上方另建新橋,1998年時再配合東部海岸公路(台11線)公路截彎取直興建第三座橋樑。三橋並立於姑仔律溪,不僅見證了東海岸公路發展史,也表現了三座不同時期興建的公路橋樑,以及各個時期獨特的美學觀點與工程技術,舊樟原橋所擁有的珍貴價值已被列歷史建築的文化資產。(台東觀光旅遊網介紹)

15|第一代樟原橋橋面,橋寬僅供一車通行。(順)

16|第二代樟原橋橋面,雖可通行,且為雙線道,但標線已模糊。(順)

17|從第二代望向第一代,可清楚看到橋墩結構。

18|三代同堂照,左起第一代、紅色欄杆第二代,遠處為第三代。

19|第一代樟原橋護欄上長滿了雜草。

20|由南岸望向第二代橋墩。

21|站在第一代台11線上望向新舊線會合處,一旁有建造涼亭。(順)

22|過了樟原橋來到台11線指標75K處。

23|轉眼間就進入花蓮縣豐濱鄉的範圍,一旁的自行車道也併入機車道。

24|經過多次貼紙修正的北回歸線告示牌,遠處白色柱狀物就是北回歸線標誌。

25|本橋跨越三富溪,故名三富橋。

26|北回歸線標誌與台11線指標70K處非常接近。

由於北回歸線於筆者在2013年環島時也已經造訪過,本次因行程及行車方向緣故,並未多做停留,以下亦使用筆者於2013年6月17日拍攝之照片:

27|北回歸線標誌近拍。(2013.06.17攝)

28|北回歸線屬於三等控制點。(2013.06.17攝)

29|三等控制點標誌碑解說文。(2013.06.17攝)

下一個停駐的景點同為舊橋系列的長虹橋,長虹橋屬於豐濱鄉靜浦村範圍,台11線在此也遺留了一段舊線,從地圖上可輕易看出:

30|台11線靜浦段舊線走法(紅色線段)。

從地圖上可看出早年台11線先進入靜浦部落後,沿秀姑巒溪河岸上溯到舊長虹橋跨越河道後,再沿河岸接回現今路線。不過根據本站省道公路演變表格顯示,本段改線公告僅僅是2018(民國107)年事情,然而筆者拍攝時即已改行新長虹橋及靜浦外環道許久,為何會有此現象頗耐人尋味。

而靜浦原名叫ㄙㄠˇ ㄨㄟ(saw wa),為阿美族語,意為靜浦後面之山形像凹形的屋頂,因而得名。另一說法為清代舊稱納納,地名源自阿美族語Dapudapu,意指「傾斜地」,漢人譯作納納,昭和12年(1937)日人改稱靜浦,因而沿用至今。

31|舊長虹橋一景。(順)

32|花64鄉道終點,可沿秀姑巒溪翻閱海岸山脈,通往瑞穗鶴岡一帶。

33|立於台11舊線上的花64指示牌,花64亦是往秀姑巒溪泛舟區的要徑。(順)

34|新長虹橋與出海口附近全景圖。(順)

35|遠眺秀姑巒溪出海口,此處亦是秀姑巒溪泛舟終點。

36|新長虹橋,主體為紅色之鋼拱橋。

37|在上游激烈奔騰的秀姑巒溪,接近出海口亦是平緩安穩的流入太平洋,對岸為靜浦部落。

38|開設在河岸旁,佔盡地利之便的泛舟業者。

39|泛舟業者似乎不只一家。

40|台11以一個急彎穿過港口村的中心地帶。

大港口清代舊稱秀姑巒,光緒13年(1887)間改稱大港口。阿美族語稱為Lanun,其義為下面村子之意,因此地位處河畔低地。此地原為清末開山撫番時期的漢墾移民聚落,最初的移民只有6戶,係光緒初年間自廣東汕頭招來的客家籍,也是豐濱鄉內最早的漢人聚落。

台11線進入港口村範圍後,路幅就縮小至雙向各一線道寬,這樣窄小的路幅必須要維持到石梯坪人定勝天碑後才會改善。

41|台11線指標65K處,附近為月洞遊憩區。

根據「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網站」介紹:
月洞位於花蓮縣豐濱鄉,在石梯坪之南距港口村約1公里,是一個天然的鐘乳石洞穴,也是港口部落原住民眼中的一塊淨地;洞中有積水成池大約5公尺,湖水會隨著月亮盈虧而漲落,所以稱作「月洞」,又名「月井」;傳說湖中有許多鱸鰻,有一隻重達10餘公斤是所謂的千年鰻。
月洞其海拔高約80公尺, 距海岸約800公尺,洞口高約25公尺,洞穴全長約176公尺,造型十分獨特;山洞中有左右兩洞穴,左方洞口較大,可深入約50公尺,上方尖狹,頂端棲息成千上萬的蝙蝠,憑添幾許神祕氣氛;右方洞穴較短,約40公尺。
洞內神祕幽暗,岩壁上到處可見倒掛在鐘乳石上面的蝙蝠群蹤跡,洞內有伏流、石筍、燕窩化石、魚頭化石等景觀;若想入洞探秘參觀,必須搭乘由專人遊駛的小舟,藉由舟上的照明燈光遊賞;月洞的溫度約攝氏20度左右,冬暖夏涼,適合一年四季前往遊憩。

42|石梯坪區域內似乎已經廢棄的中華電信機房,但內部仍有基地台架設。

43|原本鑲嵌標誌的地方如今已空無一物。

44|石梯坪漁港一景。

「石梯坪」地名源自港口部落阿美族,意為「過夜之處」,緣於此地公路未開通之時,港口人如果到貓公(為豐濱舊名。原住沙那賽島(火燒島,即綠島)之阿美族於清嘉慶年間,移居於此,以貓公草甚茂,遂名其地曰貓公,民國二十六年,日人改稱豐濱。)一帶,都要徒步而行,回程時已天色暗黑,所以常常會在此過夜,故有此一名。民國二十六年日人因地形曾改稱「鶴岬」,然而當地居民仍稱石梯坪,後於民國80年代石梯坪的自然海蝕礁岩景觀成為一處著名的觀光勝地至今。

45|石梯坪附近的海岸,與台11路面落差並不大。

46|「人定勝天」碑遺跡。

47|「人定勝天」碑遺跡近拍,僅剩台座矗立。


此座「人定勝天」碑立於台11修築石梯坪路段期間,時任花蓮縣長胡子萍為紀念炸巖工程完竣而設立此碑,但目前已毀於2015年8月之蘇迪勒風災,推測碑體已被打落海中(新聞連結)。

48|「人定勝天」碑遺跡附近的岩壁正湧出潺潺水流。

49|台11線59K處,代替拍攝當時神隱的60K,附近為石門休憩區。

50|過59K後的牌面,提醒用路人道路即將縮回雙向各一線道的配置。

51|拍攝當日遇到的另一處路肩崩塌。(順)

52|原先的護欄已經崩落到海邊。(順)

53|路邊野生的小瀑布。

54|另一邊56K的省道標誌已經消失無蹤了。

55|台11線指標55K處。(順)

56|台11線獨有的臨海梯田。

57|換個角度看看,真的離海邊很近,不曉得種出來的稻米會不會鹹鹹的。

58|台11線指標50K處,位於豐濱市區內。


59|豐濱附近八里灣溪的垂直岩壁,同時也是河道的侵蝕面。

豐濱此地於清朝嘉慶年間,原住於沙那賽島(即今之綠島)的阿美族人移居來此,見本地貓公草生長茂盛,處處可見,便稱此地為「貓公」(Fakong)。日治時代,在此設大港口區,後來又數次更地名為「貓公區」、「新社區」、「新社庄」。昭和12年(1937),日文改稱為豐濱。此處也是台11與台11甲的交會處。
既然繞到這裡,怎麼可以錯過台11甲的絕佳紀錄機會呢!於是筆者車頭一轉,便朝著台11甲起點而去了。

延伸閱讀:花蓮|山與海的羈絆(二):台11甲線


60|台11線指標45K處。

61|此處也有臨海的水稻田。

62|這棟房子看起來就好像蓋在海中。

63|一處小海灣,遠處台11開始緩慢上升。

64|當時正在興建中的親不知子海上步道園區。

65|替代舊台11線的新豐隧道,以及禁止進入的告示牌。

66|一出隧道就會看到台11線指標40K。

67|隧道另一側的舊台11。(順)

68|海浪看起來比稍早大了些。

69|翻過這個山頭就是磯崎。

70|磯崎,聽起來是個摔倒會很痛的地名,此處有一海水浴場。

磯崎在清代舊稱加路蘭,源自阿美族語Kaluluan,為阿美族部落名。部落位於加路蘭溪北岸河階地上,地名之說有二:1.有一位阿美族人Kalulu(「加路路」)在此製鹽,遂以名地,稱加路蘭。2.本地原為阿美族獵場,山羌很多,獵人放狗追山羌,常從山坡滾下來,阿美語稱作Lulu,Kaluluan意即「滾下坡的地方」。昭和12年亦被日人改為磯崎沿用至今。

目前台11線上仍可見「磯崎」與「加路蘭」兩者地名,其中「加路蘭」此地名亦見於台東市北端的加路蘭遊憩區(小野柳地質區附近,約位於台11線指標155K左右),地名由來相去不遠。因此花蓮縣豐濱鄉這處的加路蘭,仍然維持使用「磯崎」的地名,筆者推測應是為了避免混淆。

筆者拍攝當日經過時倒發現「磯崎」這個地名分別用棕底(表示遊憩區)與綠底(表示地名)的牌子各標示了一次,不知道把棕色的「磯崎」改為「磯崎海岸」或「磯崎海水浴場」會不會比較容易辨識呢?

71|突然出現在路邊的壯闊岩壁。

72|跨越巖壁旁的橋,橋名讓筆者會心一笑。(順)

73|台11線指標35K處,路幅再度縮小。

74|另一片大面積的岩石風化區,可看到邊坡打了地錨固定。

75|牛寮坑橋,跨越牛寮坑溪,過橋後台11線將暫時深入山區不臨海。

牛寮坑為舊時磯崎一帶農民在農閒時,都將耕牛野放於此,故有此稱,當時各家之牛在耳上都做有識別記號,農忙時牛主再將牛隻帶回村中耕作。牛寮坑現為一散村,範圍包括芭崎一帶,居民約20餘戶,客家、福佬人居多數,約於日治末期遷入,光復後又有海防班哨退役老兵及布農族遷入定居。筆者記得再往前一點的路上有個「牛山瞭望台」,附近的舊台11線水璉-跳浪段據說也有野生的牛隻生活著,也許是早期在牛寮坑放養的牛隻走失而繁衍的後代吧?而台11自牛寮坑起,一路經過芭崎、水璉,直到出了跳浪隧道後才會重新臨海,深入山區的路段約有15K之多。

76|過牛寮坑橋後第一個遇到的整數里程牌剛好是33K。

77|於芭崎休息區眺望來時路,遠方海岬突出處即為磯崎。(順)

78|從芭崎休息區內的涼亭眺望出去的景色,晴天時應該更加動人。

芭崎這個地名源自阿美族語,相傳以前有一位叫Siden的阿美族人行經此地陡峭山腰處時摔死,故稱其地為Sidenan。根據芭崎休息區內的牌面介紹,此處是整個花東海岸風景區的最高處,台11翻過此處隨即一路下坡,至起點前甚少有起伏。芭崎休息區的入口恰好在一處髮夾彎中,逆樁(北上)方向可輕鬆進入,至於順樁則需特別注意有無來車。

79|芭崎休息區內的導覽圖。

80|芭崎休息區內的導覽圖。

81|根據此牌面顯示,此處是花東海岸風景區的最高處,一旁還貼心的附上了高度圖。

82|芭崎休息區內的宣導海報。

過了芭崎休息區後台11繼續往上爬升了一段路,來到了芭崎隧道。在芭崎隧道尚未開通前,用路人必須於下圖中向左彎,並沿著山坡往上爬至舊台11線的最高點-蕃薯寮後,才能一路往下到水璉市區。如今芭崎隧道已開通,舊台11線蕃薯寮段徒留一處望高涼亭,等待某個懷念舊時光的旅人再度踏上它。

83|台11線指標30K處,前方為芭崎隧道,左方為舊路往蕃薯寮。

84|又見南北向車道分離的設計,但此處應是順應山勢而開發的。

85|勉強從山與山的縫隙中看到一小片海。

86|南北雙向各配置一車道,南下部分車道則有2車道+機車道的配置。

87|正在趕時間殺彎的筆者突然在髮夾彎中看到兩隻亂跑出來的雞。(順)

88|連續下坡中迎來了台11線指標25K。

89|台11線首見爬坡道的設計。

連續趕路後,終於在下午將近五點抵達了筆者的夢幻路段:台11線跳浪段!跳浪段舊線和親不知子舊線段一樣,皆已被公告為廢棄道路,因此皆會在廢棄路段的起點與終點立牌警告用路人不可進入,但筆者當天還是翻過護欄偷偷進去踢了一小段舊線。先講結論:其實舊線自2008年封閉後,大致上保存還算良好,甚至連路燈與里程牌都並未拆除。但路面隨處可見大小落石遍佈其中,路面也逐漸損壞當中,非常可惜。

有關「跳浪」名稱的由來,在官方資料庫內並無記載,因此筆者在此提供搜尋結果的連結(花蓮‧水璉‧跳浪)中的解釋供各位讀者參考。筆者個人覺得「跳浪」的地名解釋頗浪漫的,但一旁的「水璉」差別可就大了,「水璉」其名源於「知威里安」,這個海岸村落是漢族與阿美族混合居住的社區。此地原先灌木叢林茂密,水源豐富,尤其「水蛭」很多,阿美族人稱此地為「基偉地岸」(Ciwdiyan),即「盛產水蛭」之涵意。番俗六考譯作「水輦」,漢人後稱為「水璉尾」,1937年日人改為水璉,現仍沿用此名。

90|終於來到筆者朝思慕想的跳浪隧道段,向右為跳浪段舊線。

91|舊路上散佈著謎樣土塊與碎石,前方有一竹圍籬擋住。

92|跨越竹圍籬稍微向前走,路上土石泥砂遽增,但雙黃線仍清晰可見,就好像昨天才封閉一樣。

93|在隧道與隧道間可見的兩代十五號橋的遺跡,為台11跳浪舊線段經典風景之一。

94|台11線指標20K處,躲在跳浪二號隧道中。

95|台11線跳浪段舊線北端與跳浪隧道,為本為封面。(順)

96|翻過護欄,開始踢北端舊線,一開始就遇到十三號橋。(順)

97|北端舊線起點處標線依然清晰可見。(順)

98|路邊馬上發現小規模崩塌。(順)

99|筆者因時間所剩無幾,因此舊線段踢到這裡為止。(順)

100|透過路邊已生滿雜草的護欄,仍依稀可見台11跳浪段延伸的情況。(順)

探勘當時錄了一小段影片供各位讀者參考:


因為使用手機拍攝,且當日風大又接近黃昏時刻,故畫質較差,尚請見諒。

離開筆者心心念念的跳浪段舊線後,剩下的就是飛奔到起點與拍攝台11丙了!不過經過15K牌的時候卻發現15K牌不翼而飛,筆者情急之下只好以15.5K作為代替。後來筆者因故又經過台11線,發現本文當日拍攝所欠缺的台11線60K與15K皆已被補齊,可惜的是筆者又忘記拍下,實在殘念。

101|隨著天色變晚,風浪卻逐漸加大。

102|拿來代替15K的台11線指標15.5K處。(順)

103|路邊驚見疑似台11線舊路?不過有公路邦邦友指出其並非台11舊線,可能是自行車道。

104|新舊路段跨越的小溪出海口。

105|新舊路段比較,可看到現行路段高出許多。(順)

106|舊路段橋下護墩特寫,是屬於比較早期的類型。(順)

107|此處恰為橄樹橋。

108|台11線指標11K處。

109|台11線指標10K處。

110|透過路邊休憩區的停車場,依稀可見遠處市區的建築。

111|遠雄海洋公園內的摩天輪。

112|前方車潮逐漸湧現,稍後必須右轉跨越花蓮大橋進入市區。

113|台11線指標5K處,與縣道193共線,前方路口直行為台11線,左轉為台11丙線起點;右轉則是縣道193。

114|台11線指標0K處,隔壁路段即為台9線。(順)

115|台11線養護起點牌。(順)

116|台11線起點大牌特寫。(順)

經過將近12小時的磨蹭終於將台11線紀錄完的筆者,本想趁著最後一點微弱的天光紀錄台11丙,無奈天色暗得相當快,筆者後來僅勉強藉由路燈拍攝每5K的路景,但完全無法看到任何東西,只能另外擇定日期拍攝。另外有一點令筆者遺憾的是,台11線1K指標自從某次施工後就並未復原,使得筆者望基座遺跡興嘆。

總結來說,台11線起於台9線花蓮吉安段,終於台9線太麻里段。全線因多次改線變動,故經常可見舊線遺跡橫亙。台11線依山傍海,雖近年速限已有所調降,但對於想要欣賞不同於台9線縱谷風情的用路人,台11線仍提供了非常好的替代性。筆者認為台11線全線較同為濱海公路的台17線來說表現出更多的活力與面貌,是非常值得玩味的一條公路。

 路線沿革 
省道演變表格
 拍攝日期 
2017年02月26日
 完成日期 
2019年06月03日
 更新紀錄 
2019年06月03日 ver1.0
 相關路線 
台9、縣道193、台11丙、花46、台11甲、花51、花64、東10、東13台30、東16、東18、東19、台23、東44、台11乙、東53、東59
 相關景點 
花蓮大橋、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花蓮遊客中心遠雄海洋公園、鹽寮海岸線、跳浪段舊線、跳浪隧道群、牛山瞭望台、芭崎休憩區、磯崎海水浴場、親不知子天空步道、新社梯田、女媧娘娘廟、石門休憩區、人定勝天碑(遺跡)、石梯坪漁港、月洞遊憩區、長虹橋(暨秀姑巒溪泛舟終點)北迴歸線遊憩區、樟原橋遊憩區、八仙洞風景區、烏石鼻漁港、石雨傘風景區、三仙台風景區、八嗡嗡濱海自行車道、金樽遊憩區、水往上流遊憩區、加路蘭遊憩區、小野柳風景區、中華大橋、台東森林公園
 相關連結 
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 (本線上有名的景點幾乎都可在此尋得介紹),其餘連結已加註如上。

留言

  1. 辛苦了,這麼大一篇!台11的風景真的很不錯,天氣好的話景觀更佳,但就是太熱了,這篇看起來感覺很舒服呢!沿線還有很多有趣的橋樑名稱,我現在也搞不懂。前年六月走過一趟全程,真的相當精采,自己走更有趣,常有發現新大陸的感覺XD

    圖3和11的溪口似乎是沒口溪,東部好像還蠻常見的,也算是一種特色吧~ 八仙洞我也是數次經過而不入,好像都在趕時間當中被犧牲了~然後22是自行車道還是機車道(抓包)? 靜浦段改線應該只是補行公告,外環道2010年之前就已經通車了(依據google衛星地圖) ,只是隔這麼久是有事? 圖40和後面的海稻田,在電影太陽的孩子中都有出現,看了也是讓人很懷念。月洞有去過一次,沒想到有鱸鰻?? 蝙蝠真的很多,很值得一看!磯崎旁邊的大山鼻山可以眺望公路風景,可惜上次步道封閉,下次應該要上去看看的! 路牌不知道是否為不同時期設置的才會有兩面不同色的情況,留給專業的大大解釋~~水璉隧道口我曾看到一群水牛,不知是否是野生的,當初還以為是栩栩如生的雕像,結果走近才嚇到..也不敢去探舊線。接下來的山區路段我也很意外(感覺就像沒走過一樣..),蕃薯寮舊線我也有跑上去XDDD還在那邊找舊東西結果一無所獲,浪費好多時間..跳浪段很迷人,可是要揪伴才敢走裡面一點啦~可惜無緣見到當初臨著海岸的公路風景,算是生不逢時? 105圖感覺是舊線啊,看那精美的橋基座?我也在第12號橋旁邊看到一條舊橋,路幅看來相差不遠!

    上次花兩天走台11海岸路段,你12小時跑完應該很累吧! 改天牌個舊線或舊橋探訪應該都很精彩,可以耗上一整天的時間XD

    回覆刪除
    回覆
    1. 沒口溪聽起來超炫的XDD,圖22應該是自行車道沒錯,只是我騎進去拍75K而已。
      靜浦段補行公告我也覺得很奇怪,怎麼會選在這麼久以後才公告XD。
      臨海的稻田看起來有一種很美的反差感,是台11線上最特別的地方,幾乎可以說是全台濱海公路中只有台11線看得到。
      水璉至跳浪段都有野生水牛分布,我個人是覺得以前農家豢養的水牛逃跑之後,就在野外自然繁衍了,據說有人去探勘台11跳浪舊線,就被野生水牛攔路。
      蕃薯寮舊線沒去過,不過看街景好像真的沒什麼遺跡,有點可惜。
      圖105我也覺得是舊線,可是我也不敢確定,不過這趟最可惜的還是沒拍到台11線的1K,不知道現在補上沒有。

      刪除
  2. 東部的沒口溪其實很常見喔(乾季尤其如此),不過最有名的沒口溪還是墾丁國家公園的石牛溪 -- 基本上這是因為出海口本身是較粗顆的砂質地形,而且落差稍大的情況下,量不大的河水沒入了砂質海岸中直接變成伏流入海,真的看著會覺的很有趣的喔~~(但它們真的有走進海裡啦,只是正好把淡水魚『保護』起來啦XDDDD)

    跳浪也是夢想中想的呀…(思)

    回覆刪除
    回覆
    1. 探勘跳浪舊線真的要等你規劃了XDD,我膽小只敢踢一點點
      所以其實細細品嘗臺11線,真的會發現他比同樣是濱海公路的臺17線有趣多了
      無奈每次時間都不夠多,不能久留,有機會的話應該好好住個幾年才對。

      刪除
  3. 圖片103,橋有名字,怎麼看都不像自行車道,幾乎100%確定是舊橋。

    回覆刪除
    回覆
    1. 還有圖72,沙脈橋牌子後面有座舊橋,名「二十號橋」~~

      刪除
    2. 感謝提供資訊,你知道的很詳細餒XD
      後來前年去拍197+9丙+11丙的時候,又經過台11,也看到好幾座這篇文章沒有注意到的舊橋,所以如果認真找起來,台11的遺跡應該會不少哦~

      刪除
    3. 橄樹橋底下旁那個舊橋是十一號橋 用台灣百年地圖幫你查到的 至於芭崎隧道上方的蕃薯寮路線仍完好且汽車可以走 只是雜草多到只剩下一車道的空間 我在公路邦FB社團有PO文

      刪除
    4. 感謝提供資訊 :D,芭崎隧道上方舊路我是知道還存在,但沿路上就沒有指標牌、里程牌之類的遺跡了XD

      刪除
  4. 圖105/6是舊路 看護欄白色水泥+橋名 還有雙黃線標XD
    小弟02年生後看的路已經是現在提高過後的了 跳浪段沒有很深刻QQ

    回覆刪除
    回覆
    1. 其實我也覺得是舊路,不過之前發文討論有人提出可能是自行車道的看法,我就一併寫上去了XD

      刪除

  5. 台11人煙稀少,舊線更不用說了,獨自探勘需要非常大的勇氣

    蕃薯寮舊路南邊入口處去年被路旁植物逼近雙黃線
    今年似乎有稍微整理過,到涼亭前路況良好
    使用Google街景探勘得知,蕃薯寮涼亭2009年還未建造,歷史並不算久遠,
    個人認為是芭崎隧道通車後觀光用途而興建,實際上還有待考證

    大約在23.7452, 121.5556有個豐濱鄉界碑,已被雜草嚴重覆蓋,上頭"祝君旅途愉快"只剩君字較明顯,
    十分詭異,令人只想趕快離開

    回覆刪除
    回覆
    1. 其實我那時候走進去舊線,只踢了短短一段就回頭的原因,是因為當日計畫要把台11跟支線的甲乙丙全部拍攝完成,可惜最後到了台11起點就天黑了,不然我應該會走更裡面。
      蕃薯寮舊線我倒是沒走過,只知道雜草長很高XD。

      刪除
  6. 跳浪舊路近年因懸空護欄小有名氣 吸引我的則是世界盡頭的神秘感

    水璉隧道旁分歧點,已充滿土石和植被,幾乎回歸自然
    跳浪段潛在的風險(地質 蛇 蜂)很多,護欄後的每一秒都提心吊膽
    入口走一段路,有類似虎頭蜂窩的東西掛在旁邊(也許只是大顆點的林投)
    反倒舊跳浪隧道北端的小樹林沒有蜂類跡象
    值得注意的是,路旁有不明纜線,地上也有一座人孔蓋
    當時到崩塌處就折返了 沒走完

    逃生通道門似乎改成可開式了,網路上最近開始有從另一邊進去的說法

    小弟認為到這種地方最好還是找夥伴互相照應
    2年前有社團辦活動,無緣參加相見恨晚

    回覆刪除
    回覆
    1. 探勘跳浪段舊線一直是我的夢想,2年前辦活動的社團應該是公路邦,當時我有去,但因為探勘舊線的當日下午有安排另外的活動,因為怕塞車感不上,所以就忍痛放棄探勘行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舊線已經廢棄了,不過似乎有當地居們會開著小發財車進去處理農務之類的事情;公路總局的工務段也有架設攝影機在監視舊線,所以那些以為闖進去舊線神不知鬼不覺的人們,其實工務段正在看著你...XD。

      刪除
    2. 沒錯! 參考公路邦活動後留下很多資訊,有工務段人員騎機車進去勸導的照片XD
      把發財車進去應該是釣客,不過現在逃生通道鐵捲門拉下來,動力車輛無法進出的畫面不常見了

      刪除

張貼留言

無Google帳號者,請選取「名稱/網址」留言,請協助配合,謝謝。匿名留言者可能會遭系統判定為垃圾留言,而無法即時顯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