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高來高去的公路:縣道137

題取得很爛,但這的確是縣道137最大的特色。從彰化到源泉(實際上不是到源泉)的縣道137,一路沿著八卦山的山腳下蜿蜒前進,沿路一個一個新舊接替的聚落,一個一個高低起伏的坡道,都是縣道137的最佳註腳。這條路的北段與台一線平行,南段與縣道141平行,但因為路途曲折蜿蜒,不若康莊大道好走,但可別以為這條路就乏人問津了,由於沿途聚落繁多,加上連通彰化縣的橫向連絡縣道、快速道路通通有和這條縣道交叉,所以在社頭以北的交通流量也不小,也因此前陣子才有聽聞縣道137林厝段要拓寬的事情(與台76快速道路交叉)。

縣道137大部分稱「山腳路」,為一條在八卦山腳下的公路

MAP|縣道137沿著八卦台地下延伸,縱貫整個彰化縣的東部

簡單介紹一下這條縣道的路況部份,全線幾乎為雙線道,只有在社頭和二水的部份路段有出現單線道,但路幅都還很寬,會車無虞。若以林厝為分界,北段多彎道、狹路(進村落),南段多因地形而有高低起伏,彎道較少,但聚落亦少,整條路保留原始路線的比例頗大,算是條還沒被公路主義「污染」的縣道。但北段因路幅狹小且車輛多,很多慢車帶著跑的車龍,所以也幾乎無法超車,而且行駛北段的卡車不少,行車需要小心。

起點,彰化市台一線路口

彰化市
縣道137的起點就在彰化市內的台一線上,當你看到137往「東山」的牌子就是了,直行稱中興路,可通往體育場、彰中及彰師大寶山校區等地,但縣道137 在第一個路口就必須右轉,此後在彰化市境內的路名皆稱「大埔路」,原因無他,自然是因為行經一處叫大埔的聚落。以前這裡是兩條溪流沖積而成的氾濫平原,後來逐漸有人居住,「埔」即大塊平地的意思。地圖上還有看到兩處地名,分別是大岸頭以及岸頭山,也許和這兩條河流有些關係。如今大埔是彰化南區頗為興盛的一塊地方,加上地理位置的關係,這個區域頗有有自成一格之感。

彰化市特有的「彰化百貨」(但是沒有其他百貨喔~),0.5k,大埔

1公里後,大埔。左方英士路口

上面這張圖左邊的「英士路」往上走,地圖上寫著的地名是「待人坑」,我想這裡的地名由來和員林的待人坑應該相去不遠,都是與「埋人」或「殺人」脫離不了關係。

第三大埔橋

彰化市內遇到的第一座橋樑就是上面的「第三大埔橋」,但行走在縣道上面感覺不出縣道的特色,只要往旁邊走下去就可以感受到她的「高度」!至於水道則是「大埔截水溝」。

花壇鄉

從花壇開始,縣道改名為「彰員路」,通到大村鄉界皆稱如此。而來到花壇第一個遇到的,就是溪北與溪南二聚落。這裡屬於白沙村管轄,地名為舊地「白砂坑」而來,而縣道旁的溪北與溪南,則是因為土地公溪分隔兩地的原因。如今溪北村以虎山路口較為熱鬧,但該處路幅也因為路旁民宅逼近,顯得比較狹小。溪南則以文德宮為中心,土地公溪就位於一旁,縣道則以「白砂坑橋」越過。

3k 。溪北,虎山路岔路

前方隆起為白沙坑橋

白砂坑橋算是第一道越過溝圳要隆起的橋樑,我猜想原因是縣道比較靠山的緣故,沿路的地勢都比平原地帶稍微要高一點,正因為處於山麓地帶,溪流流下山還是具有坡度,所以道路要過河流還需要拱的更高,才造成這種誇張的隆起。只要離開道路一看,就可以看到河流的坡度和旁邊比河道還要低矮的民宅。

查到道路起伏的原因如下:
這些坑谷由於源自臺地崖,坡陡流急,大多在下游山麓地帶形成較兩岸地面略高的沖積扇,也使得串連山麓聚落的山腳路出現高低起伏的現象。
過白砂坑橋後,不遠處即是縣道144的岔路口,赤塗崎。

3.5k,溪南(文德村)

赤塗崎,縣道144岔路口

赤塗崎也算是個蠻大的聚落,主要沿著縣道137發展。目前這裡有很多重要的花壇鄉公共設施,像是花壇國中、戶政所、消防隊、分駐所,都剛好在144與137的這個路口上,且往右轉144即可達花壇市區,十分便利。過此聚落後,縣道拐了個左彎,方向變成西北~東南方向。

橋仔頭

在到達74甲之前,還會先經過上圖的橋仔頭,這裡算是比較小的聚落,地名由來有二,其一是以前當地人以扛轎維生,每逢喜事轎隊以本村為頭出發。另一說法則是本村與北邊的赤塗崎有溪橫越,架橋通行故稱之。其實縣道來到這邊還是有點坡度的,只不過很不明顯,中間剛好有一座小溪流穿越。經過此地後到達6k,就到達和台74甲的岔路口。

另外以上從溪北至橋仔頭的路段,再接中橋路至中庄,在日治時代是府縣道等級,但橋仔頭後至東山、三塊厝、林厝仔,甚至更南邊的地方,都只是一般的村町道、甚至等級更低的道路。

台74甲岔路口

7k,灣子口 / 三家春間

過74甲岔路後縣道開始彎來彎去,先彎進了灣子口,此地舊屬橋頭村,後來畫給灣雅村。推測可能的舊稱是灣子洋,據說是以前有一水池才有這個名字。

三家春 / 前方為三家春橋

三家春已經是個蠻有規模的聚落了,也有很多舊宅就座落在路旁,替縣道增添古味。此地來由,據說是以前泉州有三戶人家來此拓墾,故稱三家春,現在這一個聚落分屬三個村落管轄,頗為特殊。但大部分人較熟悉的應該是附近的「三春老樹休閒農場」,該地的位置就座落在該村的村尾。

三家春,8k

長春橋(73.8)

9k / 大村鄉界 (長平橋,68.9)

大村鄉
縣道來到9k附近,這邊是花壇與大村的交界,右手邊即是農場範圍。前方橋樑名稱為長平橋,因其聯繫花壇鄉「長」春村與大村鄉「平」和村,過此橋就到達埤子頭。此地地名由來是「因在五汴分圳設埤,導南方坑取水之故,因得名」。此地還分南北兩個聚落,東邊山上還有一大磚廠,磚廠後則有「大村林場」,似乎默默無名。

埤子頭

炭坑橋(78.1)

上面這座炭坑橋顏色相當的鮮艷,且建造單位是山地農牧局第三工作處所建造,之後的縣道137也有少數橋樑是由這個單位建造的。過炭坑橋後前方的聚落範圍便屬於犁頭厝,也就是與縣道146的岔路口附近。

縣道146岔路口,犁頭厝

縣道137與縣道146的路口完全沒有指標,附近靠近民宅的標示只有一面,就是在146上(逆樁)的「溪湖12、王功27」,難道是這邊民風特別強悍...

:上圖路口原無設置兩縣道交叉的指標,現已設立,詳見公總對縣道146標誌設立的回覆

犁頭厝南邊 / 大葉大學岔路口北的新興食街

大葉大學岔路口 / 福興橋

11k,福興社區(前方隆起為青雲橋)

福興社區一帶,算是因為學校而逐漸熱鬧起來的地區,這裡原名後庄,原本是從犁頭厝庄分出來的兩個行政區之一,後來因民眾覺得名稱不雅而改名。這裡也與縣道137的山麓聚落一樣,都是沿著道路發展的狹長聚落,加上附近大葉大學的緣故,南北邊都有食街存在。

黃厝

在黃厝這邊有一條岔路彰76,附近的聚落稱「北邊田頭」,這個地名和稍南的「南邊田頭」有關,南北分界則是以中間的「五房」作為分界。縣道過黃厝後就到了員林鎮,從這裡開始縣道改稱山腳。分段的部份,花壇鄉內稱「彰員路」,共分三段,段數由北而南遞減。大村鄉境因距離較短,縣道只稱山腳路且不分段。至員林鎮內後山腳路開始分段,共分六段,段數由北而南遞減。社頭鄉共分四段,也是由北而南遞減。田中及二水的分段狀況沒有探到,有機會再補。

員林鎮

員林鎮界(大樹坑一號橋)

中山(前方隆起為中南橋,73.5)

接下來縣道137來到中山,地名來源不詳,中山北邊有一處另稱「北中山」,可能是因為位於東山庄之北的緣故。過中山後即來到東山,這邊也是與縣道148的岔路口,聚落已延著各縣道漫溢,是林厝前的最大聚落。雖然兩條交會的縣道都只有雙線規模,但此地交通也相當繁忙,時常也有大卡車經過此地。

東山,縣道148共線路段

從東山後的路段,縣道137沿線的各個聚落幾乎都已經連在一起了,沿途包括三塊厝、挖仔、何厝、崙子底、林厝仔等,中間還有中洲技術學院、大慶商工等學校,其中何厝還是轉往百果山、待人坑等地的要道,應屬北段最繁榮的一段。但也因為路經舊聚落,路幅狹小,車流量也最大,尤其是林厝段與彰78-1的岔路口,更是人車沓雜。台76線經過後,在此設立林厝交流道,讓交通更為擁塞,也難怪之前說縣道137要拓寬的部分,就落在林厝段。

挖仔的地名來由,是以前這裡在橫貫八卦山舊路的一處彎道上,挖即與「灣」同意,義同轉彎。

林厝仔最早是因為林姓居民於此居住,才稱林厝仔。後來因柴頭井派出所設置於此,使得此地逐漸興盛,後來甚至取代了較南邊的柴頭井,形成今日的模樣。

三塊厝南邊(隆起處為振興橋)

林厝仔

林厝段拓寬情況(2009-04僅拓寬上圖路口前後路段,左邊的檳榔成還留著而已)



林厝段拓寬後樣貌

林厝交流道 / 台76岔路

林厝段拓寬資訊如下:

有鑒於彰化縣員林鎮山腳路137線16K+232~18K+960段拓寬工程(含林厝派出所左前道路路段)所需用地徵收、土地建物拆遷補償費及工程費約新臺幣3,732萬0,600元,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二區養護工程處原本已於今(96)年1月函請彰化縣政府同意由該縣公路養護經費先行墊支,並於核定納入彰化生活圈道路系統4年建設計畫後再申請經費歸墊;惟該處嗣後又於同年5月函復縣府恐將排擠縣道養護正常運作而無法墊支,且建議改於下期(98-101年)生活圈道路系統4年建設計畫再行提案配合審議,造成行政決定反覆,不僅耗損政府公信力與行政效能,更嚴重延宕妨害地方交通建設發展,是以建請公路總局應儘速檢討協調,儘速將是項工程納入本期彰化生活圈道路系統4年建設計畫,以憑早日辦理相關建設。

以上,是縣道137從起點至林厝的現況,也是整段縣道中比較繁忙的路段。之後過柴頭井,進入社頭鄉範圍後,137幾乎就降成普通的鄉間聯絡道路,沿路風情也和北段稍有不同。現在的縣道137還保留著舊日風情,不知以後拓寬、改線後,又會是什麼光景了?

從林厝起的縣道137多偏向鄉間小道以及村里間的聯絡道路,只不過接下來碰到的柴頭井算是例外(尚在員林鎮內)。從柴頭井向南行,越往南人越稀少,路上車流量也大不如前段,形成一派悠閒自若、和前段也大不相同的景觀。但縣道137的最大特色,那高來高去的橋樑,依舊可在後段見到。

過了快速道路馬上會經過員南路,員南路是指員林至南投(縣界)的路。這條道路現在有兩條編號,在彰化縣境是彰82,可通往員林運動公園、藤山步道(賞桐花)等地。但過了彰投縣界後,道路編號變成投90,可以通到縣道139「三彎」的路段,再過去我就沒走過了。這條路第一次走會有很新奇的感覺,尤其是八卦山上的六分寮聚落附近,有機會不妨走訪一趟。(附近還有林厝遺址,看地圖應該是在台76線旁)(彰82投90可參考友站蛋頭站長的紀錄)

過此岔路後不久,就會來到柴頭井的聚落範圍。這個聚落與社頭鄉比鄰,初來乍到時,也覺得此處是個熱鬧的小村落。該地地名來由是因為舊時這裡的水井旁有一棵老枯樹(坡姜巷與山腳路),樹頭倒入井頭,水井後來叫柴頭井,聚落也跟著叫這個名字。這裡由於和北邊的林厝原本關係密切,所以分家後這裡仍屬林厝里管轄。

進入社頭鄉的範圍,柴頭井

社頭鄉

過了柴頭井的「柴頭井橋」就是社頭鄉,山腳路至此也重新分段,從開頭的四段開始,至湳雅附近是三段、石頭公附近是二段,朝興後則為一段,因為山腳路過朝興後聚落也開始比較分散,所以一段的長度也自然比較長。

魚池內的大型合院建築
至社頭鄉內最先遇到的聚落是「魚池內」,已經和柴頭井連在一塊了,接下來的路線比較平直,聚落內轉彎的情形比較少,聚落間也有比較開闊的田野景象。另外18k之後的里程牌有一種奇異的現象,就是有幾面里程牌上的編號都被拔掉,只剩下里程牌而已。

過19k後就來到湳雅村,這裡與較南邊的「石頭公」已經連成一片,山腳路在這個村落裡的部份路段是單線路幅,很有原味感~湳雅舊稱「湳子」,意指濕軟的泥土地,這是因為以前這裡是泉水的湧出處。其實看到湳雅的地名,讓我想到名間的舊稱「湳底」以及高雄有個地方叫做坔埔,意思也是一樣,只是沒想到一理通,萬理通,只是字型字音上的變化而已。

湳雅聚落內

湳雅的聚落主要沿著縣道發展,大致分成下中上三個部份,下湳雅是聚落最密集的地方,此處設有湳雅國小,旁邊有一座湳雅橋,現在銘牌上標載的竣工年月是民國73年元月,和其他橋樑比其實不算太老。

湳雅之南是「石頭公」,隸屬仁和村管轄。此地舊稱「本施寮」,後來一次洪水時,從山坡上沖下一巨石,其形似人且當地人認為有減緩洪水之效,認為是神明顯靈,故設廟祭祀,並改庄名為石頭公。

石頭公

過高鐵這裡有個小小的S形轉彎,附近的小聚落稱朝興(朝興橋:民73元月),原始聚落似乎比路面要低上許多,地名來源待考。過這裡之後,縣道就要開始爬緩長坡,接著行一段平坦直路,到達水源地附近後,再緩下坡至清水岩岔路。這段溜滑梯似的上下坡沿路都種植龍眼樹,有小綠色隧道之感,當日經過沿路也都有販賣水果的小攤販(不過是賣鳳梨),沿途無聚落,行走其間感覺相當清幽,高點視野也不錯,只是因為附近果樹很多,很難找到夠廣度的展望點。從這段路開始,縣道137後段的特色也逐漸開展:聚落少、上下緩坡多、車流量低、一片綠意。

22公里處是一段龍眼樹綠色隧道

下坡路段結束後就來到清水岩的岔路,這附近的聚落叫做許厝寮,但其實真正的聚落應該不是在這裡,推測是因為處於交叉路口而興起的新聚落。前方不遠處有清水岩的露營區。再行一段至「埤斗」,這裡也是社頭鄉範圍的南緣,此地因附近是水圳的集水區,設閘門堵水成埤,故名。

離開埤斗後,縣道又進入山麓地帶,開始一小段上上下下的路段,過太平坑橋後就正式來到田中鎮範圍。

清水岩寺岔路

田中二水路段緩坡多,聚落少
田中鎮
縣道137在田中鎮內的聚落比較大的應屬與縣道150交叉的內灣。在這之前還有平和、太平、東興、普興(復興)四處村落,其中平和、太平,以及山坡上的金硯原本都屬於太平一庄,名稱則據說是因為地勢平坦之故。南邊的東興和普興(現名復興)地名來源都不詳,但照這種名稱看來應該都是比較晚才出現的地名。而且蠻有趣的是在縣道141上也有一處叫做復興的地方,只是因為鄉與鎮的差異,一個地方是復興村,一個是復興里。在這麼近的地方出現兩個如此八股的地名,還真的是很容易讓人混淆。

上述之縣道路段都是平坦少起伏的路面,附近據說在以前日治時代多種植菸葉,但如今都改種植果樹。地圖上的復興社區中,還標有紅磚菸樓的字樣,足以見證這段歷史了。

至於分段的部份,田中與二水都還是有重新分段,但因沿路路牌不多,個人並沒有特別注意到到底分了幾段。



內灣,縣道150岔路


接下來就到內灣地區,聚落最密集的地方當屬與縣道150(中南路)交叉處。地名由來是因為八卦台地上的井子頭至弓鞋一段凹入成灣狀,故稱內灣,這處山凹處也正好是縣道150爬上八卦台地的路廊。

過內灣後的路段又更往山的方向靠去,沿途景觀也相當怡人,農田、紅磚與矮山交織成縣道137尾段的特別景象。附近有一聚落稱香山,據說是「鄉」山之名而來,為思念故鄉之意。其實在縣道137上要看八卦山景最好的路段就是內灣至香山這一段,再往南一點到二水,縣道已經太靠近山麓地帶,景色幾乎都被樹所遮蔽了。


二水鄉

從香山至二水的水尾一路都在樹林間穿梭,至二水境內更是綠意盎然,有種荒涼與世獨立的美感。到二水後的第一印象就是今後一起並行的八堡圳,這條水圳可說是彰化農田之母,清朝開通以來,引濁水溪之水不知灌溉了多少彰化的良田,二水鄉名的由來更是和八堡圳關係密切,足見這條圳道對於彰化的重要性。

縣道137在二水的路段都是在闊葉林間穿梭,起伏大且多單線道路段,聚落計有坑口、番子田、合和、海豐寮、有水坑、柳仔坑等靠山麓的聚落,這些聚落雖然離二水市區並不遠,但因為鐵路之隔和地形的限制,發展規模都不大,所以縣道137雖然與縣道152距離很近,但景象卻大不相同。

合和

合和村算是二水境內較大的聚落,在查詢地名來由時,見其中有描述二水境內路段高低起伏的原因,原文照錄如下:
八卦臺地西側臺地崖一帶,自東北部向西南傾斜,最高處約海拔400公尺,臺地崖因久經侵蝕,形成眾多順向溝谷,其中較著名者為坑內坑,又名茄苳坑。這些坑谷自山坡陡降而下,平時多呈乾涸情形,但每逢下雨,大量泥沙隨坑水急速流下,至海拔100公尺處形成數處小規模的山麓沖積扇,也使得山麓一帶路面呈現高低起伏的情形。
至於合和這個地方因為山地範圍大,耕地不足,人民生活清苦,後來民國63年由二水鄉長輔導鄉民從事手工藝品的製作,並設立生產合作社,曾經盛極一時。但80年代大陸廉價竹製品銷台,導致該村竹藝品沒落,至今如此。而合和之名可能就是從當初的生產合作社之名而來的。



海豐寮這個地名是從大陸來的,地圖上的舊名寫的是「芭樂坑」,應該是以前在坑谷中種植芭樂而得名。另外海豐寮附近有山路可通松柏嶺,敝人走過一次覺得有點可怕,但其實路況還不錯,只是全線完全沒有人居,道路狹小且多髮夾彎,而且在縣道137上沒有明顯指標,入口處也相當不明顯,有興趣的人可以一探,畢竟也可以算是一條捷徑。再往南的聚落只剩有水坑、柳仔坑,皆與八卦台地的侵蝕坑有關,聚落也都相當小。最後在一處彎道後會看到終點牌,我雖然走過好幾次但一轉彎看到終點還是會覺得很突然XD



終點前有一座「惠民橋」,大概是沿線最有歷史的一座橋樑了,該座橋樑是民國41年12月竣工,橋下就是八堡圳。過此橋就會到達終點,接縣道152。此路口如果從縣道152上看其實相當不顯眼,要不是有路牌指示大概很容易就忽略掉了。

縣道137終點,前方路口接152線

從照片中不難發現縣道137的景況與前段大不相同,事實上這段路因為經過聚落較小,也靠近山麓地帶,在日治時代的堡圖中就只有村町道的規模。如今雖然和北段連成一氣共同編成縣道137,但充其量也只是次級聯絡道路,有台一、縣141、縣152這些路況較好的大道承擔流量,縣道137只能默默的在山腳下扮演她聯絡村里的角色。但也許正是不受注目的關係,137的原貌還保持的還算不錯,儘管這對當地人來說,可能不是什麼太令人開心的事情...

本篇地名來源部份,皆取自地名檢索系統。

附註
關於縣道137未來可能的改線部份,名稱為「整合一三七線改線新闢工程、台七十六線至高鐵社頭站及高鐵社頭站至溪洲台一線高鐵橋下平面道路之可行性評估」。路線目前仍在評估階段,在公路局的「重大建設計畫」中有相關圖說,請參考下圖。

縣道137改線新闢工程評估示意圖

 路線沿革  

  • 民國52年公報,縣道137線為「伸港~大丘園」,里程44.94公里。其中伸港~彰化路線即為今日之139縣道。當初還有一支線137甲「塗厝~彰化」,里程18.35公里,即今日134北段及139甲部份路段。
  • 民國65年公報,縣道137線為「彰化~源泉」,里程34.04公里。
  • 2013.12.17|因應縣道152二水改線外環道,縣道137線併入縣道152舊線,經泉源至縣道152線新線止。
 相關路線  
台1線、縣道144縣道146縣道148縣道150縣道152

留言

  1. 您好,我是"兩輪誌機車雜誌社"的編輯,看見您有關彰化縣道137文章之大作,對彰化縣的地理與交通有精闢的見解,本人深表贊同,有鑑於此,敝刊想製作有關於彰化部分地區的旅遊介紹,想跟您商借本篇文章中的"林厝交流道 / 台76岔路"匝道口照片的使用授權,作為敝刊相關報導中的引用照片,不知先生您是否同意。

    當然,敝刊會在使用的照片中加註照片的出處來源,以確保與尊重先生您的著作權力。

    若先生您同意的話,煩請再與小弟通知

    感恩!



    聯絡人:洪永彬 0912809800 / 02-23313322轉205

    回覆刪除
    回覆
    1. 您好,使用那一張相片是沒有問題的。不過這一篇的相片已經非常久以前的了,如果您確認要刊登就請拿去用吧!

      刪除
  2. 102.12.17公告137線延長2公里多至152線新線處。

    回覆刪除
    回覆
    1. 感謝訊息,已更新於內文。印象中有記得這段公告,但公路總局的資料好像也都沒有更新XD

      刪除
  3. 田中鎮山腳路分五段(五段平和里、四段復興里、三段東源里、二段碧峰里、一段香山里)
    二水鄉山腳路分三段(三段復興村、二段合和村上豐村、一段惠民村大園村)

    回覆刪除
  4. 最近也重新整理了此縣道文章,然後又回頭看你的舊文~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你真的好有心,還持續關注這條路和更新文章!

      刪除
  5. 最近東彰道路南段發包、北段也快發包,預計2023年完工,137線的壓力(尤其林厝以北)終於要小一些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137沿線聚落工廠多,車流最終還是會導回本線,我走過一次東彰路覺得車流量沒有我想像的多,而且新蓋的路通常紅綠燈會多的很誇張,能不能紓解可能還有待觀察囉。

      刪除

張貼留言

無Google帳號者,請選取「名稱/網址」留言,請協助配合,謝謝。匿名留言者可能會遭系統判定為垃圾留言,而無法即時顯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