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南投|由工業駛向幽靜:縣道150

縣道150西起芳苑,東迄南投市,是一條橫貫彰化縣中南部的縣道。此縣道的西段(芳苑至田中),除二林市區段外皆已拓寬為四線車道,主要還是因應沿線的工業區車流以及銜接的北斗交流道。但也因為如此,平原上的縣道150顯得相當單調無趣,主要還是一條擔負運輸功能的公路。

縣道150在八卦山上的路段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情



MAP|縣道150路線簡圖

這一條縣道的路寬部份,在網路上搜尋有看到一份資料,列載著以往這條路的路幅。其中芳苑=二林=北斗皆為6公尺寬的路面,北斗至田中則出現6公尺與15公尺兩種,推測是有一段比較早拓寬。田中以後至彰投縣界亦為6公尺路幅。如今拓寬的路面寬度為18~20公尺,皆為四線車道的設計。

縣道起點,接舊台17線


風頭水尾的所在:芳苑鄉

縣道150的起點位於芳苑市區內,與舊台17線相交。正常來說,如果省道改線,一旁的縣道後來也會跟著改到新線上,以便做路網的安排,而這條縣道150和北邊一點的縣道148,起點都仍舊安好的插在舊線上。我想,應該只是時機未到吧~

從起點開始,縣道150就已經是四線車道(扣除路口不計),直接切穿芳苑市區出去。這麼大條的路,在這邊是突兀了點,芳苑這個地方並不太熱鬧,我曾經兩度來到芳苑的市區,想要替飢餓的肚子找點食物吃,但都一無所獲,省縣道交叉的路口,應該是聚落最繁榮的所在,但附近都只有住宅,路上是一片靜謐,只有坐在屋前歇息的老人,看著我不知所以。

怎麼可能!? 應該只是我不得其道罷了。這台17舊線看來也是改過的路線,衛星圖上楚的照出芳苑的主要聚落,仍集中在舊台17線以西之處,也就是比較靠近海口的位置,也許芳苑的商業活動比較集中在村內吧?芳苑雖是鄉治所在,名氣卻遠不如轄下的王功,只能夠安安份份的待在這海角一隅。台六十一線沒有開通,芳苑的對外管道只能靠台17線和縣道150,不過對於這樣一個小漁村來說,也許「慢行」才比較像這裡。 夏日的午後,這裡悶熱的吹不到海風,路上看不到蚵殼,也聞不到腥味,只有午後慵懶的陽光,灑在以灰白色為基調的屋上。

芳苑舊名「番仔挖」,曾經是盛及一時的內外貿易港,以往據稱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寶斗、五番挖」這種說法。民國七年,因為本地多沙丘的關係,日人將這裡改名為「沙山」。光復後於民國三十五年,因為鄉民認為地名為日人所命名且不雅,而改名芳苑。

150線的起點牌、方向指示牌、0k牌被分設在不同的地方,而且彼此之間都還有點距離,實在令人不解。這一段路至台17線不是很長,芳苑國小、鄉民代表會、鄉公所都在這段路上。

縣道150芳苑路段途經農場,景色相當荒涼

過台17線岔路後,縣道一樣以四線道直直通達二林,途中只有一處彎道。彰化縣靠海地區的景象幾乎以農場為主力,漁塭和農田雖然有,但都沒有農場那樣來的開闊,像這條縣道接下來的一段路,幾乎就是這種遍地野原的景色,曠野不事耕種,只能拿來種樹,路口寥寥的幾幢房屋,二樓窗上貼了斗大的出售告示,在這寂寥的三公里,平直的道路卻只帶給人一種蕭瑟與破敗的寂寞。公所的網頁上就這麼寫著:
冬季西北季風更常挾鹽份,對農作物生長及結實構成嚴重之威脅,加上灌溉用水取之不易,致鄉民常有「風頭水尾」之嘆!(連結
為了挽救芳苑農業在先天地理條件上的頹勢,並創造附近區域的工作機會,工業局在民國71年推動成立芳苑工業區, 並以縣道150和彰121作為主要的對外聯絡道路,位置便在縣道的3.5k左右,現今的駐場率似乎相當不錯。

芳苑工業區外,附近有一些便當店
芳苑工業區的設立讓縣道150開始有了轉變,區外很自然的興起了一段食街,以便當店和飲料店為主力,過此處路上開始有零星的建築,也有大型公設的設立(公園和警察局),再往東行,會來到「內溝仔墘」,庄廟為「迴龍宮」,此處與二林溪相近,故名。

中正橋(民國91年9月改建)
越朝二林的方向,越有熱鬧的感覺。中正橋跨過二林溪,不搭調的銘牌訴說著拓寬的身世,然後,房屋開始聚攏,二林外一處街肆,揭告了二林鎮的到來,但此地依舊是芳苑鄉三合村的範圍,村名乃取境內三村落之名而成,門牌上也掛上了「斗苑路三合段」的字樣。隨後道路縮減成二線道,馬上就來到二林的市區。

二林鎮

從地圖上來看,二林處於一種「偏安」的位置,也因為市區這麼靠近鄉鎮界,看到歡迎蒞臨二臨陣的板子後,二林的老市區隨即在眼前展開。縣道150經過二林市區的路段比起縣道143更「舊」,斗苑路在二林轉了兩轉,穿越精華路段,再繼續向東延伸的路程。

二林鬧區。前方路口為143線共線起點
雖然150線少了木麻黃的加持,來到二林好像少了些什麼似的,但街上陳舊的建築物,還是讓這條路大有看頭。斗苑路和建興街、中正路的交叉口,一棟日式建築就夾在公車站和分駐所的中間。往後還有一間大福醫院,以及二林國小的禮堂,也都是歷史的陳蹟。二林特有的道路指示牌,還有佇立在街頭的「綠色隧道」警衛牌,也都讓我對二林留下了有別於縣道143的不同印象。

二林客運站(左方鏡頭外)與一棟古老的建築物,路口處為二林分駐所

和大成路(可能的143新線)交叉後,縣道又恢復成四線車道,繼續向東延伸的這段路是二林市區的外擴,鎮公所等公家機關都設在這段路上,二林工商也在此地。這一段路的熱鬧程度不亞於市中心,沿途商家眾多,與東邊的金瓜寮基本上已經連在一起了,也有一種都市繁華的虛幻感。

沿著路走也可以發現,交叉口處多半設有槽化島,這在以往走訪過的縣道中算是不多見的,二林如此設計岔路口,或許也是一種貼心的表現。

二林市區外,商家眾多

縣道143甲路口處(右)
金瓜寮是個看不出聚落的地名,古聚落不是退居二線,就是已經改頭換面了吧。拋下最後一點都市的氣息後,就是縣道143甲的岔路口,這條支線先前已經貼過圖了,只是與主線距離有點遠,而且起點是落在縣道150之上。

過此岔路口後,路幅稍微有縮減,但仍然是四線車道(犧牲機車道),此後田野風光也不斷的襲來,但與前一段不同的是這裡主要以果園為主,也是葡萄的重要產區(金香葡萄),是用來釀酒的原料。大片的稻田在這裡並不多見,也許是與二林要塑造的「水果之鄉」形象有點關聯吧。至於沿途經過的大型聚落則只有原斗,其他像是七戶子、八間這種地名多半很小,除此之外,大多是路旁的獨棟人家而已。

西斗社區

過七戶子後就到了西斗里,從出入口都有社區標誌的情況看來,這邊人氣應該會比較旺一點。二林鎮公所的觀光頁面上,也有繪出位於此地的自行車道。西斗里的地名是戰後才取的,區內有個地名蠻有趣,叫做「丈八斗」,堡圖上也有「丈八斗庄」,其地明由來茲錄如下:
《重修臺灣府志》中作「丈八堵庄」。(劉良璧,1977:90)據當地居民表示,從前自「橋子頭」有八個砂崙綿延至此,因狀似長長的八個島,故稱之為長八 島,取福佬語諧音則為「丈八斗」。《臺灣舊地名之沿革》中的說法則為,因此處欠缺水利,初期移民入墾從事粗放旱作,因收成率低,有栽植陸稻者,以斗量之, 僅得八斗,因得名。(洪敏麟,1984:386)....(地名檢索系統
原斗

離開西斗里,接著而來的是「原斗里」,原斗舊名「橋仔頭」,地名由來如下:
橋子頭,今又稱「舊橋子頭」,據說因由四方至此處均需過一小橋,故名為「橋子頭」。另一說法則稱此聚落南臨莿仔埤圳,往昔在此架有竹橋以便於往來,聚落因在橋頭旁,因得名。(洪敏麟,1984:386)橋子頭現更名為原斗,故又有人稱此處為舊橋子頭。...(地名檢索系統
現在這裡有國中、國小以及教會,人口約一千多人,是二林埤頭間最熱鬧的聚落。

埤頭鄉

原斗至埤頭的風光和前段大致沒有什麼差別,說縣道150西段的景色單調不過如此,田野與聚落是這條縣道的一切,工業點綴其間而串起了150線今日的模樣。

縣道的路幅因為寺廟而縮減
埤頭這個農業鄉雖然有北斗交流道在附近發酵,但帶來的改變真的有多少?我不知道,但每次來到這裡我都覺得冷冷清清,只有在合興宮外我才看到了比較有人氣的街肆,也才見識到,廟宇的力量,足以讓四處蔓延的黑色柏油嘎然而止。

縣道150在與台19線相交的這個岔路口附近是比較有人氣的,不但商家較多,鄉公所、農會也在同一條路的東段。離開這個聚落後,縣道繼續筆直的向東行,穿越遙遠的新台19外環道,接著來到一處叫做埔尾的地方。

埔尾

再次經過一段非常沒有特色的直路,縣道來到一處叫做埔尾的地方。「埔尾」通常是指平坦地的末端,但和山地裡的埔尾不同,此地是因為鄰近舊濁水溪,讓這個小小的聚落,相形之下就像是靠在海岸邊一樣。從堡圖上就可以看到,埔尾的所在地再往東,便是一片浩蕩的河床地,而隔著舊濁水溪相望的,就是繁華的東螺街(北斗)。當時的渡船航線,也是沿著現在縣道的路線而行,而古早的河床經過淤積,現在也成為北斗交流道的所在地。地表的變化,在這幾百年間竟然如此之大,令人咋舌。


北斗交流道算是中山高比較晚興建的交流道,是一個鑽石型的交流道,於2001年8月通車。規劃初期原本有設計兩旁平行的台一線聯絡道,但因為經費問題,這兩條聯絡道拖了很久才完工。此交流道的出入口設計也蠻特殊的,南下北上的兩邊入口不同,再加上縣道150拓寬後,可以紓解此路段的車流量。

另,有關北斗交流道的正名問題,可參考這篇文章,內有詳細的說明與討論。

高速公路跨越橋上,下方聚落為「六號」


繁華市街:北斗鎮

穿過小小繁榮的六號,跨越尺寸縮水的舊濁水溪就來到北斗鎮。從這裡到市區的景象和先前也大不相同,中央種植綠樹的分隔島轉為水泥護欄,路旁的建築物也都是了無生氣的斑駁灰色,樣式相同一字排開,應該是拓寬後同期間的作品。這一段路多了從高速公路下來的車潮,各式車輛一齊湧進,在重車不少、路旁工廠也零星出現的情況下,一股淡淡的工業氣息就這麼浮現了。

指標20公里處。交流道至北斗市區間逐漸出現工廠,路上也多了比較多大型車輛

21k附近是「中寮」,是指先民搭建草寮於濁水溪荒埔的中段,這一段路路旁大多是民宅,偶爾會出現小型工廠或是修車廠,中央的分隔島也恢復為綠樹。再往東行,立刻會碰到台一線的岔路口,該處由於是重要路口,紅綠燈號誌也採四時相,方便左轉車輛前進。

北斗中華路
過此岔路口就是北斗的市區,首先會碰到新舊線的岔路口 。在這裡(22k處)舊線是走斗苑路進舊市區,路幅二線,相當狹小,於是後來便改到比較寬的中華路上,不過中華路還是無法抵擋進入市區的車流量,鎮公所一度提出利用糖鐵興建外環道的想法,但評估後認為「短期內不可行」,因此目前還是只能走中華路通過北斗的鬧區。

第一次看到北斗,感覺就是「好熱鬧」!以往從台一線經過,只是飛快的看著永靖、田尾、
北斗、溪州過去,不覺北斗特別。原來北斗的「看板中心」,都集中在中華路的兩側,這是我這個外地人對北斗的第一印象。這一段路長一公里 ,說實在的沒有特別長,但的確建構起北斗小小的熱鬧世界,同時,北斗應該也是縣道150上最繁華的街市了。

北斗的小吃大家都應該不陌生,那就是肉圓啦!網路上比較有名的有兩間,一間是「肉圓生」,另一間是「肉圓瑞」,這兩間都是老店,也都有官方網頁,實在是相當有規模!當然除了肉圓,北斗的小吃也非常多,看這琳瑯滿目的招牌也可略探其妙,但若是要詳細的名單,各位看倌可要自行尋覓啦!

北斗舊線

舊線西口的老樹
斗苑路一帶是早期興起的街肆,舊稱「橫街仔」,是現存街屋最多的一條路,景觀和中華路也就大不相同。鎮公所在不少街口上舖上了行人磚,似乎是要把這條路塑造成老街的形象。但只要留心看看路旁的建築,也就很容易發現這條路的年資了,有些老建築物到現在的樣子,和當初興建時幾乎沒有兩樣呢!

150線北斗舊線
以前住在東螺街(溪州舊眉一帶)的居民,因為飽受海盜及械鬥之苦,便喬遷至北方的寶斗街,原本當地的天后宮也一併遷至此地,後來因為當地有舊濁水的舟楫之便,一時商業雲集,在清朝時期還名列台灣四大都市之列。還記得文首在芳苑提起的「四寶斗」嗎?這個寶斗就是這個強大的河運轉運站,上可達竹山,下可通鹿港!後來文人感佩媽祖的恩澤,便將原本的天后宮改為奠安宮,也見證了北斗幾百年來的變遷。

北斗的舊名寶斗,以至於後來改的北斗都與星象有關,這部份因為資料太多,有興趣的請逕行前往地名檢索系統查詢。

不過相較於北斗之前快速發展,之後日治時代縱貫鐵路未經過北斗,以及後來因為西螺大橋完工而喪失濁水溪的航運及津渡之利,北斗的發展很快的趨於緩慢,現在的北斗,則主要轉型為農業和花卉為主。

其他關於北斗的交通,可參見北斗文化史蹟

回到正線
穿越舊市街後會在23k前接回正線,改稱「斗中路」,此後往田中的路段一樣恢復成四線路幅,中央有安全島,且植有高聳的路樹,景觀還算怡人,但分隔島上的路樹越往東卻越形矮小,看來種植時間不太一樣。

沿路會經過兩個主要聚落, 一為「中圳」,另一為「外三塊厝」,還有北斗鎮內的北斗科學工業區,最後就會到田中的外環道上。

北斗田中段景緻

中圳仔舊稱崁頂,此地地勢較高,據說是以往舊濁水溪氾濫的終點。後來因為這裡也是引濁水溪水圳的中圳附近,所以改稱中圳。

中圳仔再過去一點就是北斗工業區的入口了,話說當日經過北斗有人還向我問這裡,結果沒做功課的結果當然就是回答不出來了~路總是要走過才熟嘛...

稻穗的故鄉:田中鎮

縣道來到田中鎮,但景觀還是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除了房屋越來越多、路樹越來越矮之外,唯一不同的就是八卦山逐漸浮現在眼前了吧。這一段路會先經過田中的「外三塊厝」,算是途中比較大的聚落,站牌上落落大方的寫著「外三」,真是簡潔有力,斜陽映著路旁嶄新的迷你公園和被拆成一半的房子,也透露出過往拓寬的不堪。

外三塊厝
田中雖打著「稻穗的故鄉」大牌,但縣道沿線看不太到大片的稻田景緻,只是北斗田中一線稻作的景象也實在是比西段多太多了,稍能舒緩先前在北斗車陣中緊繃的心情。事實上從北斗工業區過後,路上車輛就少了一點,要一直到田中才會又出現車潮。

最後,縣道的四線道路段大致就結束於田中的外環道中正路上。往後的路段,因為我拍攝當時縣道里程牌還是設置在田中市區內,而非經外環道,所以我還是把市區線當成正線,但當時的指示牌已經有將縣道150指向外環道上,改線已是定局。

雖然指標將150指向外環道,但目前仍無正式改線消息

前述縣道150由芳苑一路至田中的歷程,道路多半平直少彎道,進聚落也很少有大幅度的彎曲,也沒有為了要連接聚落而特地扭曲路型的現象,再加上四線道的路寬,讓這縣道看起來就好像一條快速道路一樣,既平又直。但從田中開始,這樣的景象將不復見。由於需要穿越八卦台地,縣道150由寬廣的道路搖身一變,成為在山中迂迴小路,景色與西段迥異。

縣道150東段從田中開始,路幅基本上只剩下二線道,穿出田中市區後就開始從八卦山的坑地開始陡坡上山,西側山勢較陡,沿途景觀為大片的森林,有了大片的樹蔭遮蔽,行走其間也不覺悶熱。上到赤水後,再從另一邊緩坡下山,沿途景觀則全然不同,轉為以茶葉和鳳梨為主的田園風光。其實這種差異在八卦台地的中南段相當常見,只是縣道150就這麼剛好從中穿過,也是其他穿越八卦山編號道路看不到的景象。穿越大片的果園、茶園後,縣道於南投市劃上終點,長43.3公里。

縣道150仍經過田中舊市區,取道
員集路後轉中南路
縣道來到田中鎮內,先以「田中橋」跨越八堡二圳,然後到員集路岔路口後右轉,這一段路也就是縣道141的舊線,現在只剩下縣道150獨撐大局。不過從兩條縣道都取道這條路看來,這一條員集路在田中自是重要的交通幹道。然而隨著時代推演,改線以及外環道的設立,這一段路的色彩也逐漸在褪色當中,滿街的巴洛克建築,在夕陽照射下更顯得金碧輝煌,成為人們尋幽探古的目標。

員集路上商家其實不少,當地的商業活動應該也是主要集中在這條路和火車站前的中州路上,少了穿越性的車流,這條街反倒悠閒了起來。員集路至中州路一帶堪稱是沿線最熱鬧的區域,轉過中州路可通往火車站,也是一條熱鬧的小路,直行則繼續沿著縣道前進。這一段即將成為歷史的舊線,其實也是改過線的,從舊地圖上推敲,舊線應該是在中州路左轉後,再右轉中南路(現為興工路)過鐵路平交道接回新線,如此走法也比較合乎道理,只不過中南路平交道也不知是何時消除的。

縣道150與中州路交叉口。中州路(右)
曾是縣道152終點
不過說冷清歸冷清,我想小鎮熱鬧的時間都不是我經過的時間,用餐時間、上下班時間,我想街上還是忙碌得很,這在各個地方都是不變的道理。

走新線繼續沿著員集路往南,馬上就會發現過了中州路口後,路旁的房屋都改為純住宅為主,不若方才的招牌海那樣搶眼,不久縣道接回大馬路,短暫恢復成四線車道,但隨即又在30k前左轉中南陸橋跨越縱貫鐵路,直接接到縣道141上(東閔路)。

中南陸橋上即可看見不遠處的八卦山

中南路舊線
中南陸橋下的舊線
由於鐵路西側舊線難尋,我只有稍微拍一下東側的部份,消除的平交道有點找不著了,或許改日來到當地再來問問在地人會比較清楚吧~


這一帶的聚落稱為新庄,是合聚落「大新」與「小新」而成,大新比較靠員集路那一帶,中南路這裡稱小新,名稱來源不詳,是一處僻靜的小聚落。過縣道141岔路後,舊線的最後一段被改為單行道,成為縣道150東向西的一道右轉道,而正線的這一段也短暫回復成四線車道,但到了下一個聚落「內灣」時,路幅又縮減回二線。

回到正線
內灣是八卦山旁的大聚落,也是與縣道137的交叉口。這裡比先前經過的新庄多了許多商業的活動,也都是集中在縣道150的兩旁,縣道137雖然也經過此地,但沿路以住家為主。此處為上八卦山的門戶,重要性不言可明,縣道過內灣後即開始爬坡,坡度甚陡,但沿途仍有不少大型機構,如榮民之家、達德商工、仁愛之家等等,以及一座軍營。這麼多機構蜂擁在這一路陡上的道路旁,還真的是蠻特別的景象。

內灣。縣道過了這個聚落就開始急速爬升

田中森林公園入口

縣道150的上坡路段是出了名的陡,每每我看到有大型車要下山總是覺得車子的角度非常不自然,特別是彰客要下山,我都替前面的小車捏一把冷汗。而往上山方向的話,從內灣開始油門就得緊握不放,一路猛催油才爬的上去。這段路原本就是沿著井仔頭和赤水中間的凹陷坑谷而築,幾乎是直驅上山,很少大幅度的彎道,加上八卦山西坡是陡坡,就形成縣道150特殊的陡坡路段。八卦山區其他道路上山則多半採髮夾彎,例如縣道148以及聯絡松柏嶺和二水間的產業道路,以及員南路到後段也是以好幾個髮夾彎上攀,唯獨縣道150彎度不大,坡度卻相當驚人。

150線赤水崎段已改建為公園
在33k之後,縣道150已經改走新線,雖然多繞了一些路,但坡度卻沒那麼陡。舊線目前則已經改為田中森林公園上赤水崎公園的一部份,供民眾踏青、騎自行車挑戰自我的好去處,而赤水崎陡坡的傳奇名聲,也在車界裡流傳著。

南投縣 名間鄉
八卦山西側的景觀都是以原生林為主,在這裡行車十分涼爽愜意,但整路車輛都不少。同時這段路也是自行車友的熱門路線,一旁的田中森林公園更是田中人散步的好去處。縣道過新舊線岔路後,爬坡明顯沒那麼吃力,緩慢爬上赤水之前,還可以在路邊看到舊線的痕跡,從這新舊線的高低落差,不難想像舊線陡坡有多麼折騰人了,甚至還聽說,以往騎車載人上山,到這裡還需要下來推車才上的去。

八卦山西側一段的景觀以森林為主,應地勢差異,西側坡度較陡

爬上高點後,縣道就來到赤水,並和縣道139乙交叉,路名改稱「南田路」。上到赤水後地勢一片平坦,景象也逐漸轉換為茶園景緻,人為開發較多,之後一路緩坡下山,都是這種與西段大相逕庭的景觀。而除了茶園之外,鳳梨也是八卦山上的特產主力,因此茶園與鳳梨田交織,正是八卦山東段最佳的寫照。

赤水路段

八卦山東側坡度緩,景象以茶園、鳳梨田為主,視野開闊



右圖中的36k牌子插的位置有點怪,因為35k在赤水從缺(縣道139乙的岔路口),所以只能從34k去推,但這樣算的話,36k位置離35k位置卻有兩公里遠,推測可能是縣道150改線後導致的里程錯誤,但縣道改線應該已經很久了,令人不解這消失的一公里為何到現在還留著,更神的是,到南投市之後,整體的里程數竟然只差不到幾百公尺。

過36k後為聚落「南田」,附近有名崗國小以及往藍口店的岔路,現在沿著縣道150上都已經出現新式的樓房,和舊聚落的風味也大不相同。藍口店之名一說是有藍姓人家於附近巷口開設雜貨店,但也有一說是因為店舖位於樹林的出口(台語)。


右側為通往大庄的道路,亦為縣道150舊線



大庄是這一帶最大的聚落,名稱由來也就不難看出。如果從大庄的岔路進去,還有不少條鄉道可以通抵山下,而循著另一頭出來,也可以接回縣道上,讓人不禁懷疑起這是否是以往的縣道路線。從這裡到南投市,沿途依然是以茶園鳳梨和新式的樓房為主,路上也有不少的鳳梨集散場,豐收時此地必是熱鬧騰騰的。

看盡八卦山上的明媚風光後,縣道總算又回到市區,路幅也恢復為四線車道,與台3線、台14乙線、台3甲等省道相接。進南投市之前會先看到五育中學的入口地標,這也宣示了縣道的結尾。

縣道150終點,直行為台14乙線

縣道來到此畫上句點,迎面而來的則是南投市的龐大車潮,彷彿又將人拉回西段那四線大道的場景。回顧縣道150的整段路,從海邊到原野,從工業區到繁華的市區,最後爬上八卦山,帶領人們體驗森林與茶園兩種截然不同的官能刺激,就算現在已經喪失鄉間小路的那種質樸氣息,進而昇華成鄉鎮間往來的交通要道,但這條路東西輸送車流的使命,我想是永遠不會變質的。

 路線沿革 
  • 民國52年公報,縣道150線為「芳苑~南投」,里程43.102公里。
  • 其後除局部改線外,路線名皆未改變,民國100里程為43.577公里。
 相關路線  
台17線(往王功、西港)
縣道143(往草湖、大城)
縣道143甲(往竹塘)
台19線(往埤頭、竹塘)
台1線(往田尾、溪州)
縣道141(往社頭、二水)
縣道137(往林厝、源泉)
縣道139乙(往橫山、松柏嶺)
台3線(往南投、名間)
台14乙線(往中興新村)

留言

  1. 應該不是叫彰南交流道喔,是北斗交流道才對。還有,為什麼縣道150第22K里程樁號被拆了

    回覆刪除
  2. 二林也找的到圖形式指標耶~
    (現在不知道為什麼 我變得喜歡圖形式指標了XD)
    而且二林市區的縣道150
    路幅變的好小......

    寫了三篇的文章 經過痞克大神的洗腦
    花了我快兩天才把它們寫完
    去看看我跟您說的"熱門地點"在哪裡吧XDD

    回覆刪除
  3. to kjam:謝謝指正,看來我資訊有點lag了,內文已經修正。至於22k里程「被拆」只是我的臆測,因為22k該在的位置(新舊線夾角那個地方)只剩一根竿子立著,其他地方都找不到。

    to X:圖形式指標的確很有趣,給人懷念的感覺XD 二林市區也的確是西段最狹小的地方了吧,當然田中段也差不多!我去看您的網誌囉::)

    回覆刪除
  4. 二林市進繞進小巷子,可以找到許多有味道的老房子,有別於街上的熱鬧XD
    不過二林那面圖形式指標,似乎不是當年公路總局的標準格式(圓弧白邊+書法字體),比較像是公路總局外的機關設立的~~

    回覆刪除
  5. 起點窄縮成2線道,這種情形在以前台灣還蠻常見的,不過經過時間拖磨,最後居民多半還是會跟官方妥協吧,只是不知道這裡會拖多久...我記得以前台27萬丹外環道也是這樣,原本四線道的外環道僅因為某路口的一棟房子,屋主不肯拆遷,路幅到十字路口前突然窄縮成雙向道,實在很危險...

    回覆刪除
  6. to icefish:那幾面指示牌看來真的只見於二林了,可能就是鎮公所自己設立的吧?

    to Davidhit:d大說得讓我想到釘子戶!139彰化市和金馬路口也一塊..拆除真是不知要等到何時

    回覆刪除
  7. 我覺得縣道150最美的地方
    就是四處都是茶園的路段
    有種像在平原上 卻在高地上的景緻
    況且要經過有茶園的公路 這條可是少見之一!

    回覆刪除
  8. 您說的沒錯,150東段的賣點大概就是山上的茶園了,縣道139乙同路段附近也是有類似的景觀,走起來真的很舒服喔!

    回覆刪除
  9. 東段真的很特別!沒想到八卦山上也有種鳳梨啊!另外那個舊線的陡坡也太誇張了,很難想像以前是怎麼上山的...不過這麼陡的坡度,腳踏車也不好騎吧~

    回覆刪除
  10. 赤水崎陡坡真的很嚇人,也許用走的還比較輕鬆,或是溜放下山應該也很舒服XD

    鳳梨則是在八卦山中南段都很常見,也許是跟紅土有關係也不一定?

    回覆刪除
  11. 我不知道縣道150田中路段之前是通過中正路後,才右轉員集路往南投,我之前走縣道150從北斗到南投到了田中時,都直接右轉中正路(外環道),原來縣道150田中段還有走到田中市區,但是我之前好像在中正路(員集路-斗中路之間)上看到縣道150第29K的里程樁號耶,也看到在中正路與員集路口的路牌寫縣道150往北斗左轉(走中正路),並不是往員集路走,那以後縣道150是不是完全改走中正路?

    回覆刪除
  12. 150改走中正路應該是最近的事情,也許中正路上已經設置了新的里程牌,但舊線沒有拔除。但改線應該是確定的了,以後也一定是走中正路,因為順樁方向的指標已經改了,只有舊線內還沒改(拍攝當日情況)

    回覆刪除
  13. 我說的「之前」已經是4、5年前的事

    回覆刪除
  14. 是喔~那在下就不清楚了!
    如果都改走新線都那麼久了,何以舊線里程遲遲不拔..

    回覆刪除
  15. 舊線里程牌不拔的原因,或許是要留下來當作歷史的見證吧 :)
    哈~
    苗栗市的舊台6線也有類似的情形說
    只有以前跟台13線共線的路段拔掉了而已

    回覆刪除
  16. 也是,不拆我其實反倒比較高興XD
    不過這樣內文就不正確了...

    其實我個人以為舊線才是道路的精髓,每條路都走外環都沒有什麼味道了,不過時勢所趨,舊牌也只能用來緬懷過去。

    回覆刪除
  17. 南田路在名間鄉大庄的卻是走舊路
    150新路其實是走大庄新闢的外環道
    你的推測是對的

    回覆刪除
  18. 不過在大庄
    150縣道比本來的南田路還要直
    所以里程數反而縮短
    抵銷了一點點再赤水崎
    改道中南路新線增加的里程
    所以你最後看南投市的150終點
    里程數新舊才差幾百公尺而已
    你的觀察很仔細

    回覆刪除
  19. 感謝您對此釋疑,但照這樣說來,現在150後段的里程牌面根本就是錯亂嘛...我相信這兩段路線改正已經很久了,到現在還沒改正也太混了吧 =.=||

    回覆刪除
  20. 我也要附和courtyard的論點,名間鄉的「大庄」改線應該是有這回事,地圖上的投24起點是在南田路的舊線上,但我實際走放發現起點牌是在往東幾百公尺南田路舊路折往北方與往東的新大巷路口,投24才由此延著新大巷一路往東。這事情等我之後介紹投24在說吧。

    回覆刪除
  21. 有蛋頭大附議可信度就更高啦!

    回覆刪除
  22. 無意間進入這個blog,那段大斜坡是昔日家人從祖父家(南投鹿谷)到外祖父家(彰化社頭)的必經之路,每次走那段路面都讓我這個小鬼興奮莫名。其實當年新路段剛建好時還是會有車輛捨新求舊,沒想到現在我想重溫舊夢都不行了,不勝唏噓。

    回覆刪除
  23. 還是可以騎單車啦..XD 謝謝您的留言!

    回覆刪除
  24. 請問您對田中鎮興工路的開發史熟嗎
    有文獻說80年就中南路往北擴展到中正路
    並且改名
    火車站以北稱為福安路
    以南稱為興工路
    但是在中華電信77年版的電話簿中
    就已經有興工路商家的記載
    不包含興工路小巷的的商家就有55家
    以上二文獻說法有出入
    不曉得大大您有見解
    或是您可以將此路的來龍去脈說明一下
    謝謝

    回覆刪除
  25. 不好意思,在下對此歷史不甚瞭解,手邊資料也極其有限。我只在民國90年經建版地形圖中,看到興工路的南段(中南陸橋以南)都還沒有繪出,但我想這點應該不是您要問的,只好對您先說聲抱歉了!

    回覆刪除
  26. 今天我去一趟赤水
    就是為了重頭戲而來
    有茶園、有平原、有縣道150陪襯
    從北天宮看去就是嘆為觀止
    我從地理的角度去分析
    依據現場發現的地形
    縣道150在北天宮前那一段路
    很可能原本是塊台地
    由於八卦山在名間鄉裡頭
    每個台地之間有著坑谷
    所以應該是沿著台地挖開
    因為北天宮對面也是台地
    中間則是縣道150公路
    公路兩旁被砌成擋土牆幾近垂直
    後面變成坑谷的山勢
    因此公路貼著台地的山壁而行
    由於道路是雙向車道
    為了拓成供雙向車道行駛
    可以見得公路在坑谷那一側則是鋪成混凝土做為路基的擋土牆
    在往田中途中會見得有幾次經過橋樑
    以及公路一側可展望山谷
    此地形之陡峭才在前不久有新聞報導
    有位鞋商在此路段發生被大卡車撞上

    回覆刪除
  27. 你說的是八卦山西側的部份嗎?若是東側(名間鄉)的確是台地地形,西側比較多侵蝕溝的坑谷,也因為如此西側比較陡峭。今日的路線雖然已經繞道行駛,坡度還是相當大,若你有注意到舊路的話會覺得以前的150比今日的還要陡上許多。要求根本之道最快的應該是鑽隧道吧,但我想這個地方應該不太適合。

    回覆刪除
  28. 33K到赤水這段印象中是在84年中就切換成目前彎來拐去的新路,原本舊路則荒廢到這幾年才轉成公園.
    在改線之前,從現在新舊線分岔點進去沒多久路面就從改為水泥路面並一路緩坡向上,過了"12?%險昇坡急彎"後路線左彎,下一個右彎就是照片上刺激歡樂的大陡坡.

    回覆刪除
  29. 12%....真是陡!老實說赤水崎這段舊路我都還沒走過,搞不好還會遺留些什麼東西下來也不一定~

    回覆刪除
  30. 12%是估計值,當年看到路標時,坡度早糊掉了,這個12%是參考名松路松嶺街-中山國小間的最大坡度,實際只會更大而已.
    北斗鎮-(斗苑路)-北斗圓環-(斗中路)-田中鎮政府-(斗中路)-乾德宮-(員集路)-(中洲路)-田中站-(興工路)-鐵路道口-(中南路)-內安國小-(中南路)-赤水派出所-(南田路)-名崗國小-(大庄路)-南投鎮.
    中南路立交橋是75年完工,中正路的部份則是79年完成大致開闢作業.
    過去興工路僅至鐵路道口為止,鐵路道口以南的部份遲至八十年代中才開闢完成.
    舊赤水坡不建議行駛單車,新路則須提防下坡急彎,很多人甩盤甩不過,搞的護欄一堆車輪印子...

    回覆刪除
    回覆
    1. 請問大大 :田中內安國小前面中南路三段,是民國幾年拓寬的 ? 謝謝您喔 !

      刪除
  31. 如果過去的坡度還超過12%,作為交通頻繁的縣道顯然是太危險,要改善坡度問題除了隧道似乎也只有靠髮夾彎,實在是必要之惡,也只能衷心希望經過該處的車輛可以放慢腳步囉~但說到陡坡,能與此段相比的大概只有縣道124仙山~獅潭段了,以前經過就對那條縣道的持續急下坡感到印象深刻。

    其他關於陸橋興建時間的補充,非常謝謝你的補充,也替我解了一個大疑惑!

    回覆刪除
  32. gmail: omaryjan@gmail.com

    請問大大 :田中內安國小前面中南路三段,是民國幾年拓寬的 ? 謝謝您喔 !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個問題可能要請當地人回覆比較確定了!拓寬的路段看似只有中南路橋至內灣橋這段,但中南陸橋和內灣橋的竣工年月都是民國77年(而且都只有2線道),因此無法從這兩座橋來看。我推測內安國小前的拓寬路段與中南路橋改線有關係,從經建版地圖和衛星地圖判斷應該是民國88年至91年之間。

      刪除

張貼留言

無Google帳號者,請選取「名稱/網址」留言,請協助配合,謝謝。匿名留言者可能會遭系統判定為垃圾留言,而無法即時顯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