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9丙線起自花蓮市,從花蓮市起向西南方延伸至吉安鄉,途經日人規劃擁有整齊街道的吉安鄉,往南與台9線會合,進而轉向東入山,沿途有綿延的樟木綠色隧道,為通往銅門及慕谷慕魚的重要路線。過木瓜溪後,台9丙折而向南,經過知名的觀光勝地鯉魚潭後,一路於山間迤邐直抵終點,全長超過22公里,是台9線最長的支線。本線旅遊資源豐富,雖已退下東部縱貫公路的光環,仍是許多人假日出遊取道的重要路線。
台9丙在花蓮市路段人車較多,路幅也不寬僅二線車道,加上當天天氣不是很好,拍得有一段沒一段的,還一度想放棄拍攝,但想想都來到這了,還是硬著頭皮亂拍一氣。
在花蓮市至吉安這一段沿線都是稠密的民居,一直到4公里處的慶豐,公路才改變了方向,景觀上也出現較多的田野和空地,較無都市的緊湊氣氛。
吉安舊稱七腳川,在日治時期稱吉野,是日本人規畫的移民村,因此鄉內留有不少日治時期的遺跡。區內街道呈棋盤式縱橫,不少日本的移民村都有此設計。
來到指標8公里處,台9丙第二次與主線相遇。而由於兩條公路之間上相隔有花東線鐵路,此處的連接設計也採取立體匝道相連,因此往台9線的車輛必須從地下道穿越,才可以抵達一旁平行的花東公路,算是挺特別的設計。
過了與台9線的立體交叉後,台9丙轉向東方,經過干城後就是長達數公里的綠色隧道路段,因此也稱干城綠色隧道。也許因為造訪當日為假日,往來的車輛川流不息,竟覺得比台東更生北路綠色隧道還來的危險,一點也沒有公總所說的「遠離市區的人潮塵囂」。倒是一旁有不少空地放置奇岩怪石,成為這條路線的特色之處。
鯉魚潭其實是一座堰塞湖,面積達104公頃,為花蓮地區最大的內陸湖泊。因湖邊的山形狀似鯉魚,故取名鯉魚潭,湖光山色景色怡人,吸引許多遊客前來造訪。湖中可踩踏天鵝船遨遊湖面,公路旁亦形成一整排的賣店供遊客消費,前些日子湖面中還多了巨大的紅面番鴨陪襯,可謂奇哉!
COVER|台9丙線的綠色隧道段 |
台9丙在花蓮市路段人車較多,路幅也不寬僅二線車道,加上當天天氣不是很好,拍得有一段沒一段的,還一度想放棄拍攝,但想想都來到這了,還是硬著頭皮亂拍一氣。
在花蓮市至吉安這一段沿線都是稠密的民居,一直到4公里處的慶豐,公路才改變了方向,景觀上也出現較多的田野和空地,較無都市的緊湊氣氛。
吉安舊稱七腳川,在日治時期稱吉野,是日本人規畫的移民村,因此鄉內留有不少日治時期的遺跡。區內街道呈棋盤式縱橫,不少日本的移民村都有此設計。
台9丙線起點,拍攝時無起點大牌,後來不知道有沒有裝回去 |
花蓮市區路段(逆樁),和平路和中華路口 |
一路來到4公里處,本線左轉,此處為吉安鄉慶豐,有不少古蹟 |
台9丙吉安鄉路段,道路筆直往西南穿越吉安 |
吉安鄉路段 |
與台9線立體交叉處 |
來到指標8公里處,台9丙第二次與主線相遇。而由於兩條公路之間上相隔有花東線鐵路,此處的連接設計也採取立體匝道相連,因此往台9線的車輛必須從地下道穿越,才可以抵達一旁平行的花東公路,算是挺特別的設計。
過了與台9線的立體交叉後,台9丙轉向東方,經過干城後就是長達數公里的綠色隧道路段,因此也稱干城綠色隧道。也許因為造訪當日為假日,往來的車輛川流不息,竟覺得比台東更生北路綠色隧道還來的危險,一點也沒有公總所說的「遠離市區的人潮塵囂」。倒是一旁有不少空地放置奇岩怪石,成為這條路線的特色之處。
干城綠色隧道的樹種以樟樹為主,全長約有兩公里左右。
來到11公里處有三級古蹟「橫斷道路開鑿紀念碑」,這是為了紀念日人開鑿「能高越嶺道路」的犧牲者,因山勢險惡無法下山安葬,後來在出口處所設立的紀念碑。雖說能高越嶺路在國民政府遷台後已經改稱「吉安橫斷道路」,但今人及登山隊伍似乎仍愛稱之為能高越嶺道。
能高越嶺道舊為東西橫貫公路的前身,但因故未能貫通,近年甚至將路徑上的台14線虛線段解編,只有登山者能夠一親芳澤。
過干城後即是綠色隧道路段 |
與其他綠色隧道路段不同的是,這裡的車流量相當大 |
吉安橫斷道路紀念碑 |
來到11公里處有三級古蹟「橫斷道路開鑿紀念碑」,這是為了紀念日人開鑿「能高越嶺道路」的犧牲者,因山勢險惡無法下山安葬,後來在出口處所設立的紀念碑。雖說能高越嶺路在國民政府遷台後已經改稱「吉安橫斷道路」,但今人及登山隊伍似乎仍愛稱之為能高越嶺道。
能高越嶺道舊為東西橫貫公路的前身,但因故未能貫通,近年甚至將路徑上的台14線虛線段解編,只有登山者能夠一親芳澤。
結束綠色隧道的路段後,台9丙開始貼著木瓜溪沿岸的山壁前進,除了險峻的山勢外,還可看到不少殘留的軍事遺跡。
過紀念碑後,路線沿著河谷邊開築 |
指標13公里來到通往銅門的捷徑 |
越過木瓜溪的仁壽橋(72年7月改建) |
文蘭 |
過仁壽橋,台9丙線來到文蘭,這是個以賣刀聞名的村落。文蘭舊稱銅文蘭,在泰雅族語中代表山麓與平地交接之處,光復後改稱文蘭。
鯉魚潭其實是一座堰塞湖,面積達104公頃,為花蓮地區最大的內陸湖泊。因湖邊的山形狀似鯉魚,故取名鯉魚潭,湖光山色景色怡人,吸引許多遊客前來造訪。湖中可踩踏天鵝船遨遊湖面,公路旁亦形成一整排的賣店供遊客消費,前些日子湖面中還多了巨大的紅面番鴨陪襯,可謂奇哉!
鯉魚潭也有環湖道路,但是現在僅限單車及行人使用,環湖一圈需要一小時,可惜像我這樣的機車族是無法進入的,所以便沒有再多花時間進入。
離開鯉魚潭,道路也縮減為二線車道,在山間水畔向終點蜿蜒而去。途中還遇到龐大的福斯廂型車旅遊團,花蓮地區似乎很盛行這種旅遊方式,機動性高也不用怕山路限制,只是一到觀光地區就佔了好幾個車位,一下子也是放出一堆人,實在讓我不太喜歡。
指標16公里處(逆樁),鯉魚潭旁 |
鯉魚潭 |
湖面天鵝船 |
山水明媚好風光 |
路旁賣店也不少,吸引許多觀光客 |
天鵝船是這裡的特色吧 |
若由南端進來,第一眼便是這成排的椰子樹 |
離開鯉魚潭,道路也縮減為二線車道,在山間水畔向終點蜿蜒而去。途中還遇到龐大的福斯廂型車旅遊團,花蓮地區似乎很盛行這種旅遊方式,機動性高也不用怕山路限制,只是一到觀光地區就佔了好幾個車位,一下子也是放出一堆人,實在讓我不太喜歡。
台9丙途中也會經過通往「白鮑溪生態步道」的產業道路,不過尚未深入便可看到有民眾在溪中戲水,水淺且河道寬敞,看來是個秋日休閒的好去處。
繼續南行,台9丙便會接回台9線在壽豐的外環道路,台9丙也在此畫下句點。以前台9丙還會繼續越過馬路對面抵達壽豐市區與台9的舊線相接,後來兩線接連改道,也才成為今日的模樣。
台9丙其實前身是台9線的舊線,民國50年剛編成時,台9線便是走今日台9丙的路線。當時雖然已經有今日台9線的路線,但跨木瓜溪的橋樑未能建成,故南北兩段路段只是編為鄉道而非省道公路。一直到民國71年3月初木瓜溪橋完工(當時還開徵過橋費),才使得台9線能夠改道今天的路線。(北上車道據橋名牌為民國81年6月竣工)
不過民國72年的公報上,台9丙的註記是「首段為花7改編,尾段為花33部份,中段1.198公里新闢,共新增13.836公里」,可能當初木瓜溪橋蓋好後,截彎取直的新線可能先被編成了台9丙,後來民國75年才把新舊兩線對調,成為今日的樣貌。
路線沿革》
民國72年|路線名為「花蓮-壽豐」,里程13.836公里,應為台9丙線首次登場。
民國75年|路線名仍舊為「花蓮-壽豐」,但里程增加到23.348公里,此時應已換回今日路線。
後續本線僅在里程上有所變動。
拍攝日期》2014年10月11日
相關路線》台9線
相關景點》花蓮文化創意園區、慶修院(三級古蹟)、吉野神社鎮座紀念碑、吉野拓地開村紀念碑、鯉魚潭、白鮑溪生態步道
相關連結》暫無
鯉魚潭續往南又回歸山路,期間奔馳著許多福斯廂型車 |
白鮑溪生態遊憩區..的外圍 |
終點前預告牌 |
台9丙終點,直行的壽文路也是台9線舊線的一段 |
繼續南行,台9丙便會接回台9線在壽豐的外環道路,台9丙也在此畫下句點。以前台9丙還會繼續越過馬路對面抵達壽豐市區與台9的舊線相接,後來兩線接連改道,也才成為今日的模樣。
台9丙其實前身是台9線的舊線,民國50年剛編成時,台9線便是走今日台9丙的路線。當時雖然已經有今日台9線的路線,但跨木瓜溪的橋樑未能建成,故南北兩段路段只是編為鄉道而非省道公路。一直到民國71年3月初木瓜溪橋完工(當時還開徵過橋費),才使得台9線能夠改道今天的路線。(北上車道據橋名牌為民國81年6月竣工)
不過民國72年的公報上,台9丙的註記是「首段為花7改編,尾段為花33部份,中段1.198公里新闢,共新增13.836公里」,可能當初木瓜溪橋蓋好後,截彎取直的新線可能先被編成了台9丙,後來民國75年才把新舊兩線對調,成為今日的樣貌。
路線沿革》
民國72年|路線名為「花蓮-壽豐」,里程13.836公里,應為台9丙線首次登場。
民國75年|路線名仍舊為「花蓮-壽豐」,但里程增加到23.348公里,此時應已換回今日路線。
後續本線僅在里程上有所變動。
拍攝日期》2014年10月11日
相關路線》台9線
相關景點》花蓮文化創意園區、慶修院(三級古蹟)、吉野神社鎮座紀念碑、吉野拓地開村紀念碑、鯉魚潭、白鮑溪生態步道
相關連結》暫無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針對此種需求,恕本人無法同意授權使用。
刪除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