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VER|東部濱海公路:台11線(上) |
省道台11線,起自花蓮縣吉安鄉中心,訖於台東縣太麻里鄉北端,全長177.483KM,是台灣東部地區極為重要的一條公路,由於全路線幾乎傍海而行,又稱為「東部濱海公路」。
根據本站站長Hudson大整理的「省道演變表格」(如下方連結)中顯示,台11線最初編成時僅有卑南至光復段可通行,後逐漸整併原有縣道及新闢路段成了現在的樣貌。2018年公告調整台11線路段,主要是將已經貫通的芭崎隧道、新豐隧道(原舊線已規劃為「親不知子天空步道」)及靜浦部落外環道路納入公告範圍。本線拍攝當日為逆樁每5K為一拍,且該日天候不佳,呈現效果若有不佳還請見諒。
|
01|台11線終點,里程177.483KM。(順) |
|
02|終點附近的車道規劃。 |
|
03|終點回望北上方向。 |
台11線行至終點後,可選擇右轉台9線往知本、台東市區等,亦可直接續行南下往太麻里、金崙等地,或續行接上南迴公路至屏東、高雄。因台9線行經聚落多、行駛速限不若台11線一致、且測速照相多,多數用路人若需跨越花蓮、台東,大都會選擇行駛台11線;故此路口從號誌至車道分配等設計,都有經過特別考量,是本線上極為重要的路口之一。
由此路口續向北行,就會看到本線上最後一面整數里程牌:177K
|
04|最後一面整數牌面,177K。 |
|
05|即將跨越知本溪,時值冬春交替,水量並不大。 |
|
06|「新知本大橋」北上方向牌面。 |
|
07|早上的山嵐尚未完全散去。 |
|
08|天空有些烏雲,希望不要下雨才好。(順) |
下了新知本大橋之後,續往前行就會看到路口處有一面往「知本站」的牌面,循此路口左轉,沿知本路三段跨越台9線後,即可接上縣道194往知本溫泉。
|
09|此路口左轉可通往知本溫泉。 |
|
10|知本陸橋上向海面拍攝。 |
|
11|陸橋跨越下方的台鐵東部幹線。(順) |
|
12|下陸橋中,前方為台11線指標175K處。 |
|
13|一處急彎,順樁行駛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順) |
|
14|豐源大橋上,前方恰為台11線171K。 |
|
15|豐源大橋順樁方向。 |
|
16|準備跨越利嘉溪。 |
|
17|利嘉溪河岸邊用黑網圍起的空間,不曉得養殖的作物是什麼?(順) |
|
18|很快地已經離開起點7公里了,前方是台11線指標170K。 |
台11線過170K後,會遇到一處岔路口。這個岔路口向左彎會接上中華路四段,根據筆者參考舊資料推測,它以前曾是台11線正線,後因改行外環道(即台11現行路線),因此中華路四段至一段遂解編為一般道路,交由台東縣政府自行養護。
|
19|台11線指標165K,經由新豐里橋跨越太平溪。 |
|
20|向右展望太平溪出海口,往右岸方向有「東海濕地公園」。 |
飛快地經由外環道穿過逐漸甦醒的台東市區後,上了中華大橋,準備跨越卑南溪:
|
21|即將穿越寬廣的卑南溪。 |
|
22|卑南溪河床被分割成一格一格的,好似一畦一畦的魚塭,不知道是不是有什麼特殊考量? |
接下來因為筆者要順道把台11乙線拍攝完畢,因此下橋之後找了個空檔迴轉至順樁方向,並準備拍攝160K時,卻遇到了一群騎單車長征的小朋友們:
|
23|騎單車長征的小朋友們,黃色的運動服在灰暗的天空下顯得特別耀眼。(順) |
這一大隊小朋友們突然讓筆者想起之前新聞上報導的「國小生騎單車畢業旅行」之類的新聞,不過算算時間,拍攝當時就舉辦畢業旅行似乎還嫌太早,更不可能是寒假的旅行,畢竟當時已經是228假期了。雖然台11乙那篇文章提到有可能是國小生騎單車環島,但直到現在筆者都還不確定是什麼活動。
|
24|台11線指標160K,中華大橋引道上。(順) |
拍完160K之後,徒步跑上橋的筆者趕緊氣喘吁吁的折返回到臨時停車的地方準備拍攝台11乙線。
花了約莫半小時把台11乙快速地拍攝完畢後,利用台11乙文中提到的那個非常好用的交流道回到台11主線上繼續筆者的拍攝工作。經過富岡漁港後正想著155K差不多快出現了,卻發現比155K更快出現的是筆者本次預定停留的景點之一:小野柳風景區。
小野柳所在地鄰近富岡漁港,而富岡原名「加路蘭」,乃因附近阿美族部落「加路蘭社」而名,又稱「大陳新村」、「集興」或「集岡」。民國四十四年二月,浙江大陳漁山鄉(多來自福建同安)之居民撤退來台,最初由政府安頓在東河鄉興昌一帶的招待所,最後勘定以接近加路蘭港,且有適當耕地的卑南鄉富岡村(富岡國小旁)為興建義胞新村的地點,使義胞輔導就業後既漁且農,易於維生。興建工程於該年九月開始動工,十二月漁業義胞全部移居新村計八十七戶,共411 人。捕魚地區以加路蘭港為中心,另配農地約每戶五分,以供副業耕種之用。 農業義胞移居新村者為數極少,每戶分配耕地約二甲左右;商業義胞移居新村者計十戶,十八人,施以貸款並分配耕地五分左右。民國五十九年因空軍建富岡基地(現志航基地)而又有所變化。
今新村居民仍大多以討海為生,故信仰中心為村內的海神廟,位於村中地勢拔高的海岸階地上,可望見太平洋進出作業的漁船。主神如意娘娘原為大陳漁山島娘娘廟所供奉之主神,於四十四年撤退時將娘娘廟的神明與附近廟宇的神明全數裝箱搬運來台,民國五十四年聚資建廟,五十九年遷至現址。富岡漁港於民國43年(1954)興工築港,時稱「加路蘭港」或「伽蘭港」,為台東縣三大漁港之一。富岡漁港除每日上午市場皆有新鮮魚貨拍賣外,也是台東地區往來綠島、蘭嶼間船渡的主要港口。自民國八十二年擴建完成之後,隨著離島觀光事業日盛,漁港附近的商家也漸增。
根據
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的介紹,小野柳位於富岡漁港北方的海域,是東部海岸最南端的風景據點,因為地形和岩石在種類上,與北關(位於宜蘭縣頭城鎮,近龜山火車站)及野柳(位於新北市萬里區)外貌相似,因此被稱為「小野柳」。
此地巨大的珊瑚礁群曲折迷離,岩上並有蔓榕生長,景觀十分特殊。天氣晴朗時,從小野柳向東望去,可以清楚地看見約33公里外的綠島,以及由富岡漁港出航前往綠島、蘭嶼的交通船!
彷彿配合海的律動和藍天的變化,形成驚人的自然景觀,是賞奇岩、坐臥沉思、觀海聽浪、賞魚戲水、看寄居蟹玩耍的好去處!
筆者在看小野柳介紹原文時,突然發現原文寫的是:「北關的野柳」,但筆者卻怎麼也沒辦法把北關跟野柳對起來。後來筆者稍微Google了一下才發現這兩個應該是不同的地方,於是將原介紹文稍作修改並節錄於上方,給各位讀者做個參考。
|
25|「小野柳風景區」入口一景。(順) |
隨著指示騎進停車場繳了門票20元(機車假日為20元,若有調整以現場為準)後,筆者隨即快步直奔小野柳海岸,完全無暇顧及園區內的其他設施,一方面是因為沒來過小野柳,想快點看到它的樣貌;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今日行程預定是要拍攝完台11主線及三條支線,行程較趕。以下請簡略欣賞小野柳風景區海邊的景色:
|
26|「小野柳」介紹牌面。 |
|
27|小野柳風景區一隅。 |
|
28|小野柳地形近拍。 |
|
29|地形多樣的小野柳,一大早已有許多遊客前來。 |
|
30|好不容易找到一個沒人的地方,如果天氣好一定更漂亮。 |
|
31|岩石地形間清澈見底的海水。 |
|
32|隱約可以看到居住在其中的住民們。 |
|
33|另一邊的海岸由許多尖銳的岩石組成。 |
|
34|兩邊的海岸中有一個小小的海灣。 |
|
35|類似洗衣板的地形一直延伸到海中。 |
|
36|另一邊的海岸上也有許多遊客。 |
|
37|往回拍,洗衣板地形上也有大量遊客行走。 |
大略的看過一輪小野柳風景區的豐富地形之後,筆者匆匆地出了園區沒多久,就碰到了155K:
|
38|台11線指標155K。 |
|
39|155K旁景色展望。 |
|
40|再往旁邊看一點,赫然發現有車子駛近。 |
|
41|遠方的山頭被厚重的雲覆蓋。 |
|
42|遠方那個建築物好像有一點熟悉? |
|
43|本文封面,原來是備受爭議的「美麗灣渡假村」。 |
「美麗灣渡假村」這個名字各位讀者應該時有耳聞,有關其事件概述,茲摘錄維基百科條目說明如下:「美麗灣渡假村爭議,是一件在台灣台東縣爆發的土地開發案爭議。2003年開始,台東縣政府以BOT方式將位於卑南鄉共計6公頃的杉原海岸出租予美麗灣渡假村股份有限公司,由美麗灣公司負責投資興建並經營美麗灣渡假村飯店,但開發之初即刻意迴避環境影響評估程序,遭到法院多次判決環境影響評估程序與建照發放皆屬違法。然台東縣政府堅持繼續開發,因此屢次引發各界爭議」。
其餘內容請參閱:「
維基百科條目:美麗灣渡假村爭議」及「
美麗灣渡假村官方網站聲明」。
短暫幫充滿爭議的美麗灣渡假村留下一張倩影後,筆者再度踏上旅程,接著遇到的是指標150K:
|
44|台11線指標150K處。 |
150K附近有一個小小的聚落,地圖上標明為「郡界」。所謂郡界是指在日治時期時,台東郡與新港郡的郡界;依筆者的了解,換成現在的概念,就有點像是縣市界的感覺。戰後此地名繼續沿用至今,同時此處也是卑南鄉與東河鄉的分界。當地人習慣將「入船橋」以南稱為「南郡界」,現屬卑南鄉富山村;以北則稱北郡界,現屬東河鄉都蘭村。
筆者在
中研院的網站找到了一張「日治三十萬分之一台灣全圖(第五版)」,說明當時的郡界確實就在此處:
|
45|日治時期的郡界所在。 |
|
46|遙望未竟的旅程,遠處可能是都蘭鼻。 |
|
47|遠處有一艘正在作業的漁船。 |
正當筆者騎得正開心時,突然一道道熟悉的紐澤西護欄出現在路肩處,原來是這段路肩坍塌了還沒修復,這倒令筆者覺得意外。因為在筆者印象中,台11線雖然依山傍海,但其實是一條致災性不算太高的公路,沒想到當日經過就遇到崩塌;不過這也不是當日在台11線上唯一遇到的一次崩塌處。
|
48|台11線約146.8K處,過新橋休憩區北上方向的路肩崩塌。(順樁) |
過了這個崩塌點就來到台11線上頗負盛名的風景區-「水往上流」!之所以會產生水往上流的現象,其實是因為地形造成的視覺錯覺現象,進而讓人以為水溝內的水是逆流向上。不過因為行程的安排筆者並未進去再度探訪,以下是2013年6月17日環島時初訪的三張照片:
|
49|水往上流遊憩區導覽圖。(2013年6月17日攝) |
|
50|遊憩區內矗立的「奇觀」石碑。(2013年6月17日攝) |
|
51|「水往上流」本體之一。(2013年6月17日攝) |
經過水往上流的景點後,下一站來到了都蘭村。都蘭為阿美族的重要聚落,該社的阿美族人,二百年前原居於知本社南方的「arapai」,後遷往北絲鬮社,再於清道光 25 年(西元1845年)左右遷來此地。由於都蘭為一沖積扇,族人開墾時必須清理田內的大小石頭才能耕作,這些石頭堆疊在田邊成矮牆的情景、阿美族稱「tolu」或「atolu」,清領時期遂以其近似音稱「都蘭」社。也有人認為阿美族語「堆石頭」叫「`atol」,「拾石砌牆之處」為「atolan」,故稱「都巒社」,日治時期改稱「都蘭」沿用至今。
而鄰近都蘭村的高山即為都蘭山,根據「
台東觀光旅遊網-都蘭登山步道」中的介紹:
「都蘭山被當地阿美族與卑南族人視為聖山,是一神聖的象徵與祭拜場所,都蘭山雖然海拔僅1190公尺,但山形聳立,外觀挺拔峻峭,加上受到東側太平洋海水濕氣的影響,造就都蘭山終年雲霧繚繞的神秘氣氛,好似一位美人被簇擁保護著,因此又有「美人山」之稱。
都蘭山登山口有都蘭林場,登上山頂,泰源盆地、池上以南臺東縱谷、臺東平原盡收眼底;東面遠眺太平洋,綠島、蘭嶼清晰可見,為登山望遠的好場所。
都蘭山林相豐富,登山時可以看見許多高大筆直的筆筒樹,樹皮光滑的九穹,蛇木、金禪蘭、竹柏蘭等等,也可見許多當地原住民常用的植物,例如阿美族人平時用來包糯飯的假酸漿。隨著高度的不同,都蘭山的林相也有所變化。因為環境潮濕,都蘭山的樹林裡有許多蔓藤纏繞,彷彿電影「泰山」的場景。
登頂之前,會行經一處「普悠瑪」祭臺,這塊祭臺劃分了阿美族與卑南族的領域界線,阿美族人靠海岸這邊,卑南族人則是靠山那邊,彼此互不侵犯。族人們至今會到這塊石碑進行祭拜,向祖靈祈求或表達感謝之意。」
在筆者的印象中,筆者小時候常閱讀的《漫畫台灣歷史故事》(遠流出版社)中,也有提到卑南族在埋葬族人時,腳的方向一定會朝向他們的聖山-都蘭山,可見都蘭山在當地原住民族的心目中是相當重要的。
|
52|「都蘭村」村名牌。 |
|
53|台11線指標145K處。 |
|
54|路旁的「東河釋迦」意象,此時尚未抵達東河中心。 |
|
55|路旁種得整整齊齊的樹木,也許是什麼果樹。 |
|
56|台11線指標140K處。 |
|
57|路旁一處已經枯萎的向日葵田。 |
經過140K後繼續往前挺進,但在過七里橋的時候突然看到底下的河床有著石頭與溪水以外的東西,趕緊停下來瞧個究竟:
|
58|原來有兩輛休旅車開下河床,但不知所為何事? |
離開橋上繼續往前行,來到了「金樽遊憩區」。看到金樽筆者就想到大詩人李白在「將進酒」裡的詩句:「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莫非金樽遊憩區其實是喝酒閒聊的地方嗎?
|
59|金樽遊憩區指標。 |
|
60|金樽遊憩區剛好位於台11線指標135K的地方。 |
|
61|金樽遊憩區的解說牌。 |
上方的金樽遊憩區牌面筆者茲節錄中文部分解說文字如下:
「金樽之美是由海灣、陸連島和海岸崖壁等諸多地景組成。從高處瞭望,可見到臺灣唯一正在成長的陸連島,並可將金樽漁港及周圍的山海景致盡收眼底。循木棧階梯下探,綿長3公里的柔細沙灘,依偎著向上拔高30~50公尺的峭壁。在此聽濤漫步、放空心情,讓塵囂都隔絕在外。」
|
62|金樽「陸連島」。 |
|
63|不斷延伸的金樽海灘。 |
|
64|金樽區域的全景圖。 |
離開了金樽,接著台11線經過了東河,說到東河名產,除了包子就是釋迦了!台11線目前已改由外環道經過東河,而東河市區內即為台11舊線。沿著市區舊線走到底,就會遇到目前已改建成人行步道的舊東河橋,此時台11線正好在此與台23線相遇。如今台11線改由新東河橋過馬武溪,台23線也理所當然的延伸到新東河橋的位置了。
|
65|新東河橋上俯瞰馬武溪出海口。 |
|
66|先收個台23終點牌!(結果當年四月就去拍了) |
|
67|進入成功鎮的範圍,一旁正好是台11線指標130K。 |
|
68|130K近拍。 |
進入成功鎮後,筆者騎著騎著突然發現:
|
69|小馬橋(民92.3)! |
|
70|「天主教小馬和平山朝聖地」招牌。 |
|
71|「小馬和平山」指示牌。(順) |
|
72|彩虹小馬「美麗小馬」民宿招牌。 |
|
73|「小馬水產」招牌。(順) |
筆者突然發現路旁的景物一連跑出好幾個跟「小馬」有關,究竟為什麼要叫做小馬呢?幸好筆者愛用的地名檢索系統內有了答案:「清道光10年(1830)左右自大馬武窟社分社移來的阿美族所組成的部落,清政府以其乃大馬武窟社的分社,故以「小馬武窟社」命名,昭和12年(1937)採「小馬武窟」頭二字,更名「小馬」沿用至今。原來部落位置是現址西側的山腰,離省道台 11 號公路約一公里餘,戰後因山上略有龜裂,覺得危險,而且山上下來的路很小,對外交通不便,才開始陸續搬到現址。目前約有三百餘戶阿美族,以農維生,惜自民國 72 年左右水圳損壞、屢修不好之後,以旱作為主。」根據前述內容,「小馬」原來是指小馬武窟社的意思,跟真正的馬一點關係都沒有。
|
74|種得整整齊齊的田地旁邊就是海。 |
|
75|台11線指標125K。 |
|
76|又發現了好玩的地名「八嗡嗡」。 |
|
77|八嗡嗡自行車道(照片右方道路)。 |
根據
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的介紹,八嗡嗡部落位於台東縣成功鎮的豐田社區,阿美族語為「Paong'ong」,對於地名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是部落為附近的kanatoron 溪和chiinawan 溪所挾的山,阿美族人叫做paongowan;另一個則是因為部落有許多Papaongay (八八嗡埃) 的植物,此植物的嫩芽有提神功能,而燃燒後可以驅蚊,據說小朋友吃了Papaongay 的嫩芽再去學校,會更有精神學習。久而久之,便把種植許多Papaongay 的這稱為Paong'ong。戰後,第一屆官派鎮長馬榮通說那裡水田很美,便將之更名為「豐田」。目前,八翁翁聚落分上、下二部;原來部落位於下方省道台 11 號路旁,西側上方是水田區;戰後居於下方的阿美族陸續往西側台地遷移,外省人才於十餘年前陸續遷至下方路旁,約有十餘戶。上方阿美族部落為信義里第 23-27 鄰,共約100餘戶,這些阿美族除了部分是由下方遷上來以外,亦有自和平里嘉平移來者。
|
78|台11線指標120K處。 |
|
79|俯瞰一旁的八嗡嗡自行車道。 |
|
80|一旁的農田裡不曉得種滿了什麼作物。 |
|
81|「嘉平部落」入口意象。 |
印象中,這個嘉平部落的巨石在聚落的兩端各有一個。由於聚落本身並不沿著台11線散佈,而是在較靠近海岸的地方(從圖79及80可以略知聚落與台11線的高度落差),因此需要透過連絡道路進出聚落,故聚落意象才會垂直於台11線。
|
82|台11線指標115K處。 |
|
83|路旁的田地裡散佈著盛開以及枯萎的向日葵。 |
|
84|成功鎮內的地標,坐落於中山路與大同路口。 |
上圖的地標中,最顯眼的莫過於上面的那隻旗魚,但於右下方處也有一條魚,左方也有水果,似乎是表示成功鎮的名產。至於下方的彩色圖片,筆者只能猜測中間日出景色的是石雨傘,其他的部分就不得而知了。
|
85|「旗佑橙功」,似乎是剛剛的地標的作品名。(順) |
|
86|看似非常舒適的 東海岸公教渡假中心。 |
出了成功鎮之後,馬上就來到那個關鍵的里程牌:
|
87|各位觀眾,五個Ace 1 啦! |
|
88|另一邊的台11線111K里程牌。(順) |
根據Google街景顯示,原來的台11線111K是藏在三仙隧道內,不但拍起來不好看,拍的時候還得提防後方來車會不會直接無視你的存在。好在經過里程重測後移到了現址,視野開闊,而且旁邊還有朵朵向日葵陪伴,拍起來更令人賞心悅目。
|
89|三仙隧道,本次探訪中遇到的第一個隧道。 |
過了三仙隧道後,緊接而來的是在右邊海面出現的著名景點-三仙台,若是有適當地方可以眺望的話,加上碧海藍天的好天氣一定令人心曠神怡。
|
90|台11線指標110K處。 |
|
91|同個地方向右望,就可以看到著名的三仙台風景區。 |
|
92|站在陸橋上望向海灣的景色也是一絕,只是當天天氣太差...QQ。 |
|
93|回望陸橋,左方道路往三仙台。(順) |
|
94|探訪當時約107K處有花海展示活動。 |
|
95|台11線指標105K處。(順) |
|
96|逆樁方向的里程牌剛好被樹擋住了,只好花點時間繞過來順樁拍。(順) |
|
97|遠眺石雨傘,其實有個更好的地方可以看。 |
|
98|石雨傘附近的海面。 |
|
99|才過短短一段路,路面就降到跟海一樣高了。 |
|
100|台11線一景。 |
騎得正開心的筆者,突然在橋的左邊瞥到另外一座橋。當時本來就有預定要拍攝三代同堂的樟原橋的筆者趕忙迴轉到舊橋旁準備拍攝,這才發現原來這橋並不是樟原橋,而叫做「都威橋」。
|
101|第一代都威橋橋面。(順) |
|
102|二代同堂照,可以看到第一代都威橋的橋墩樣式。(順) |
|
103|第二代都威橋上望向都威溪出海口,高度差看起來並不明顯。 |
|
104|台11線指標100K處。 |
|
105|附近的地名是念起來很有趣的「膽曼」。(順) |
膽曼原名膽月曼,居住於此地的阿美族祖先因為不堪花蓮港廳大港口北方的高山蕃壓迫、及耕地狹小(一說與清兵交戰敗北的結果),於清光緒12年(1886)左右由花蓮港廳叮仔荖社(丁仔漏社)移來到此地之際,乃黑暗的夜晚(阿美族語:tonman),遂以到達的時刻tonman作為社名。清政府以近音漢字「膽月曼」為社名。另有一說:在部落的南端有一深長的溝渠,溝底長滿茅草,連白天也顯得昏暗,阿美族人說「黝暗」為tonman(或Ta’man),遂以tanman(或Ta’man)為社名。
|
106|烏石鼻,此地名牌恰好在上圖後方。 |
至於烏石鼻是指突出於部落東南方海中的黑岩石,由於該黑岩石恰似人的鼻子向外突出,故名「烏石鼻」,此為漢人所命名。
|
107|台11線指標97K旁的月牙灣。 |
|
108|連CMS看板也會顯示當機的錯誤代碼,笑翻XD。 |
當天CSM看板顯示的內容如下:
STOP : c000021a {Fatal System Error}
The Session Manager Initialization's ...
Status of 0xC000005a (0x00000000 0x...
The system has been shut down.
一看到類似這種錯誤代碼讓筆者不禁想到萬惡的微軟,探訪當天忍不住在這塊CMS看板前多待了好幾分鐘才繼續向前。
|
109|台30線終點。 |
到了台11與台30叉路口,此處恰好離指標95K處不遠,筆者忍不住先轉到台30上收了一張台30的終點照,因為不知道何時才有機會把台30整條拍完。台11探訪到此先跟著筆者休息一下,稍後馬上繼續探訪完剩下的95K!
路線沿革
省道演變表格
拍攝日期
2017年02月26日
完成日期
2018年11月09日
更新紀錄
2018年11月09日 ver1.0
相關路線
台9、縣道193、台11丙、花46、
台11甲、花51、花64、東10、
東13、
台30、東16、東18、東19、台23、東44、
台11乙、東53、東59
相關景點
花蓮大橋、
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花蓮遊客中心、
遠雄海洋公園、鹽寮海岸線、
跳浪段舊線、跳浪隧道群、牛山瞭望台、芭崎休憩區、磯崎海水浴場、
親不知子天空步道、新社梯田、
女媧娘娘廟、石門休憩區、人定勝天碑(遺跡)、石梯坪漁港、月洞遊憩區、
長虹橋(暨秀姑巒溪泛舟終點)、
北迴歸線遊憩區、樟原橋遊憩區、
八仙洞風景區、烏石鼻漁港、石雨傘風景區、
三仙台風景區、八嗡嗡濱海自行車道、金樽遊憩區、
水往上流遊憩區、加路蘭遊憩區、
小野柳風景區、中華大橋、台東森林公園
相關連結
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 (本線上有名的景點幾乎都可在此尋得介紹),其餘連結已加註如上。
恭喜完成第一階段的台十一線撰寫,前一段路真的是讓人懷念啊!因為以前在知本營區當兵,去坐火車都要沿著台十一線走,看到風景回憶不禁湧上心頭..
回覆刪除圖22的卑南溪河床會切割成那樣,記得是為了防治河川揚塵,特殊的設計還有得到獎項,待記得某年好像有破功過XD
八嗡嗡自行車道那一段記得也是台十一舊線,上次有溜進去風景還挺不錯的,而且滿靠近海邊。
看來你這次跑了不少景點啊,而且很多參考資料很豐富喔!台十一沿線風光很漂亮,跑一天真的太趕啦,下次應該要分兩天拍比較舒服一點(大誤)
台11的111下次也要去朝聖,這條路沿線很多舊線跟有趣的橋名,應該可以獨立做個專題,要不然很多舊橋都快不見了。期待下篇!!
哎呀,如果可以我也想花個幾天來做深度旅遊阿XD
刪除台11線上真的很多舊線遺跡,尤其是舊橋特別多,去年九月去拍9丙跟11丙的時候,路上又有發現兩處舊橋遺跡,專題報導我看就只好交給你了 :D
至於參考資料,你知道的,就是老樣子剪剪貼貼,只是一想到後面排了一堆東西要寫就覺得壓力山大...XD
其實都威橋有三代,但因為第二代和第三代北端橋臺重疊,所以拆了第二代的再建第三代~
回覆刪除原來如此,看來台11線上很多三代橋呢!
刪除其實在知本派出所往新知本大橋再到太麻里鄉這段是後來施工才有的,原本台11線應該在圖九那邊左轉穿越知本社區,到達崎仔頭後,終點在 https://goo.gl/maps/w3jjsGqJjdViLvcK7
回覆刪除路線會變成 https://goo.gl/maps/HwvK5GDzs2gb59im6
而當時的台9的路線應該是https://goo.gl/maps/bMQSr19gNMr7TpqC7
哦哦,感謝提供地圖路線圖!
刪除這段路的確都沒研究過呢,說不定在舊路上還可以找到一點遺跡也不一定!
五個1的我可以拿去用嗎?
回覆刪除您好,可自取,但需註明出處為本部落格,感謝!
刪除194縣道起終點互換後,變成起點接臺11線,即知本派出所前路口。Google街景仍可看到同一路口在互換前的舊終點牌。
回覆刪除感謝提供資訊!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