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頭燕巢間最重要的公路系統,非屬高34線與高36線這兩條東西向的公路。而高34線比起高36線來的更重要,這條公路不但聯絡了橋頭和燕巢的主要市區,沿路所串起的聚落,如頂鹽田、九甲圍、新庄、仕隆,也都是橋頭境內舉足輕重的聚落,其中九甲圍因為位處往右昌的要衝上,規模最大。這些聚落內也都還留有為數不少的老厝,濃濃的鄉土味就在高34線上。不過,最讓我鍾情的,還是要算橋燕交界處那一長排的木麻黃了...
高34線於2014年11月25日重建完工,原來的橋則是建於民國59年,茲錄工務局新聞如下:
路線沿革
高36-1
高36-2
高31
高36
高35
縣道186
COVER|高34線還保留著難得的木麻黃景觀 |
MAP|高34線路線簡圖 |
高34線於2014年11月25日重建完工,原來的橋則是建於民國59年,茲錄工務局新聞如下:
原中崎橋興建於民國59年間,因通洪斷面不足、橋墩裸露,常成為典寶溪排水瓶頸,造成地方淹水情況,在地方鄉親及民意的殷切期盼下,市長陳菊特別要求市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辦理「橋頭典寶溪中崎橋改建工程」,並依據「典寶溪整治計畫」增加橋梁跨距,使河道變寬來解決地方長年水患隱憂。
路線沿革
- 民國50年公報記載,頂鹽~燕巢這段路(即今高34線)是由兩條鄉道拼湊起來的,分別是「高34:燕巢~橋頭,里程6.58公里」以及「高44:橋頭~頂鹽田,里程4.319公里」,路線與今日並沒有太大差別。
- 民國65年公報記載,當時路線已有相當的變化,高44合併至高34線中,起訖點改為「九甲圍~燕巢」,里程9.214公里,當時的起點應該就位於九甲圍中心的三叉路口。頂鹽田~九甲圍段則為「高市47線:頂鹽~右昌,2.818公里」的前半段。
- 推測高市47廢線後,前半段就順理成章的合併到高34線之中,年代尚待查證。
高36-1
高36-2
高31
高36
高35
縣道186
相對於九甲圍 我想"頂鹽"還是加個"田"會比較好
回覆刪除頂鹽田(橋頭區頂鹽里)是相對於下鹽田(楠梓區藍田里)來說的
Re: Jacob <5278231235290083390>
回覆刪除謝謝J大,已於內文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