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二月初參加了那瑪夏的攝影活動,繳報名費即符合資格參加,還有免費接駁車可以搭乘,那這次就換點不一樣的口味吧。像這種跟團的套裝行程缺點就是比較不自由,又怕安排的點不精采,但省去自己駕車的疲累,還有導覽解說,也可以參觀一些平常一般人無法進入的地點,也算是值回票價。
專車由高鐵左營站出發,沿國道十號、美濃、181線、再轉台29線一路抵達那瑪夏的南沙魯,但途中還先停留了「大峽谷」一站,這是表定要給遊客下來拍些照片的「天然奇景」。
可是停留的地方並不是大峽谷,只是一片大山壁。詢問領隊後,才知道他們覺得大峽谷不好停車,所以把大峽谷「改到」這裡來。
大家在這片山壁前拍了拍照,隨即上車前往南沙魯。
抵達南沙魯後,就直接前往夢想起飛館參觀。八八風災後,政府認定南沙魯為危險居住地,要求居民離開村子,少數不願遷村的民眾留了下來,但此處的人口也急遽減少,由原本的160戶,減至目前僅剩下12戶,但比較裡面的瑪雅、達卡努瓦則沒有這個問題。
夢想起飛館內展示著原住民的藝品,老闆娘也讓我們享用洛神花及花茶,酸酸甜甜的味道挺特別。後來因為沒有人參加手工DIY的行程,就讓大家在店內或附近逛逛。
南沙魯大多數的建築物看起來是都已經荒廢,但沿街的住戶還有人家,在南沙魯造訪的時候剛好是在中午前,有幾戶人家坐在房屋外頭準備烤乳豬,也吸引我們一行人的目光。
後來主辦單位請來一位當地的大姊替我們導覽,她本身也有開民宿,可惜忘了跟她要聯絡資料。
過去三民鄉的行政中心就是在南沙魯,風災後已大多數遷到瑪雅,因此南沙魯留下了很多的行政機關遺跡,包括矗立在橋旁的舊鄉公所、衛生所等,這些建築物有些移作他用,有些則任其廢棄。
沿著一旁的小路爬上舊的民族國小,政府花了1600萬把這裡改建為紀念公園,用鮮紅及鮮黃色作為主調代表太陽和火焰,並保留部分建物作為紀念,其中包括民族國小的幼稚園班,土石流時山上帶下的大石頭就塞在教室內,看起來怵目驚心。
原民大姊解說時,說到當初因為山上的堰塞湖潰堤,瞬時山崩地裂,土石流傾瀉而下,至今仍令她印象深刻。
和她聊天的時候,趁機也展現了一下公路迷的好奇,問起這條路過去的樣貌,大姊說道:省道是民國67年才開闢的,過去(大約民國64年左右)之前,居民出入都只能徒步走小路,連車輛都無法行駛。我還蠻訝異這裡居然民國六十幾年才有公路進來,不過想想縣道179最早的起點也只是在甲仙而已,那麼深山裏頭的道路狀況如此,好像也不那麼讓人意外了。
另外看了看旁邊的公車站牌,發現這裡居然只有一天三班的「就醫公車」,而且也沒有補助,到甲仙一趟就要一百塊多錢,還真是昂貴又不便的大眾運輸。不過今年起持電子票證坐公車或客運最高收60塊錢,想想應該還是有些助益吧。
其實很難想像,這個公園居然建了五年才完工。沿著木棧道走下,可看到矗立在公園旁的大型塑像。原民大姊介紹這是布農族的聖鳥紅嘴黑鵯,配色也與公園內的相同,紅色代表的是火焰,黃色代表的是光明,在布農族的傳說中,紅嘴黑鵯是唯一能夠把光明(火把)帶給族人的鳥類。
吃完午餐,車子又帶我們前往下一站:那瑪夏文物館。
承辦單位租下義大客運的小巴士作為專車 |
這是...大峽谷? |
專車由高鐵左營站出發,沿國道十號、美濃、181線、再轉台29線一路抵達那瑪夏的南沙魯,但途中還先停留了「大峽谷」一站,這是表定要給遊客下來拍些照片的「天然奇景」。
可是停留的地方並不是大峽谷,只是一片大山壁。詢問領隊後,才知道他們覺得大峽谷不好停車,所以把大峽谷「改到」這裡來。
大家在這片山壁前拍了拍照,隨即上車前往南沙魯。
途中經過世紀大峽谷 |
抵達南沙魯後,就直接前往夢想起飛館參觀。八八風災後,政府認定南沙魯為危險居住地,要求居民離開村子,少數不願遷村的民眾留了下來,但此處的人口也急遽減少,由原本的160戶,減至目前僅剩下12戶,但比較裡面的瑪雅、達卡努瓦則沒有這個問題。
夢想起飛館內展示著原住民的藝品,老闆娘也讓我們享用洛神花及花茶,酸酸甜甜的味道挺特別。後來因為沒有人參加手工DIY的行程,就讓大家在店內或附近逛逛。
夢想起飛館 |
夢想起飛館 |
店內展示著風災前的南沙魯舊貌 |
色彩鮮艷的手工藝品 |
色彩鮮艷的手工藝品 |
舊的門牌還留著,想當初第一次上山還叫三民鄉 |
正在準備午餐的原住民媽媽 |
南沙魯大多數的建築物看起來是都已經荒廢,但沿街的住戶還有人家,在南沙魯造訪的時候剛好是在中午前,有幾戶人家坐在房屋外頭準備烤乳豬,也吸引我們一行人的目光。
後來主辦單位請來一位當地的大姊替我們導覽,她本身也有開民宿,可惜忘了跟她要聯絡資料。
替我們解說的大姊 |
遭土石流破壞的房屋已人去樓空 |
舊的分駐所及戶政事務所 |
過去三民鄉的行政中心就是在南沙魯,風災後已大多數遷到瑪雅,因此南沙魯留下了很多的行政機關遺跡,包括矗立在橋旁的舊鄉公所、衛生所等,這些建築物有些移作他用,有些則任其廢棄。
沿著一旁的小路爬上舊的民族國小,政府花了1600萬把這裡改建為紀念公園,用鮮紅及鮮黃色作為主調代表太陽和火焰,並保留部分建物作為紀念,其中包括民族國小的幼稚園班,土石流時山上帶下的大石頭就塞在教室內,看起來怵目驚心。
原民大姊解說時,說到當初因為山上的堰塞湖潰堤,瞬時山崩地裂,土石流傾瀉而下,至今仍令她印象深刻。
和她聊天的時候,趁機也展現了一下公路迷的好奇,問起這條路過去的樣貌,大姊說道:省道是民國67年才開闢的,過去(大約民國64年左右)之前,居民出入都只能徒步走小路,連車輛都無法行駛。我還蠻訝異這裡居然民國六十幾年才有公路進來,不過想想縣道179最早的起點也只是在甲仙而已,那麼深山裏頭的道路狀況如此,好像也不那麼讓人意外了。
另外看了看旁邊的公車站牌,發現這裡居然只有一天三班的「就醫公車」,而且也沒有補助,到甲仙一趟就要一百塊多錢,還真是昂貴又不便的大眾運輸。不過今年起持電子票證坐公車或客運最高收60塊錢,想想應該還是有些助益吧。
南沙魯文化紀念公園 |
原民族國小內的幼稚園班 |
原民族國小 |
其實很難想像,這個公園居然建了五年才完工。沿著木棧道走下,可看到矗立在公園旁的大型塑像。原民大姊介紹這是布農族的聖鳥紅嘴黑鵯,配色也與公園內的相同,紅色代表的是火焰,黃色代表的是光明,在布農族的傳說中,紅嘴黑鵯是唯一能夠把光明(火把)帶給族人的鳥類。
紀念公園內的木棧道 |
紅嘴黑鵯立像,現在是南沙魯的地標物 |
舊三民鄉公所 |
南沙魯街景 |
中午吃自己帶的homemade炒飯 |
吃完午餐,車子又帶我們前往下一站:那瑪夏文物館。
由於抵達的時候山區已經開始下起綿綿細雨,所以沒拍外部景,其實文物館就在那瑪夏圖書館的樓上,來的時候還沒開門呢!還是為了我們這一群人才特別開門打燈的,我想這應該是一種節能省碳的概念。
文物館內展示就一層樓,不少原住民的器物和織品,不過令我最喜歡的是一個房屋造型的面紙盒,看起來好有趣!
一樓則有另一個展覽室,原本也是關閉的,二樓參觀完後也打開了,只是裏頭展示的東西也不多,主要是介紹當地的一些特色風俗。
文物館東西不多,參觀一會兒就得回程,領隊可能看時間還早,特別加碼帶我們到民權國小去看看,這國小可是得過獎的綠建築!這次能來這裡實在是太幸運了!
可惜陰雨綿綿,有點掃興。國小內的聚會所有人在舉行工作假期的解說,不准我們進去,只好轉向操場一帶去看。
另外當天國小也不開放對外參觀,可是同團的人居然還跑進去圖書館內,後來被駐守人員趕了出來,實在是...
民權國小的行程是另外安插的,所以領隊也催促著大家回車上,要前往最後一處小林平埔族群文物館參觀。
雖然走過台29線多次,也經過這個文物館許多次,但是都沒有停下來參觀過。這一次總算能進到裡頭,雖然有館方人員進行導覽,但是總是聽不太到,後來索性自己走自己看了。
文物館內比我想像的大多了,陳設展覽也頗有誠意,忠實的呈現八八風災對小林村帶來的各種影響,災後的遷村,心理的建設等。透過這些平埔族的文物,也讓小林村的歷史在這個文物館中,以另一種形式存續下去。
參觀完文物館,心情有點莫名的沉重。
位於圖書館二樓的文物展示館 |
展館內部陳列原住民的器物及藝品 |
這邊也有這種燈籠....只是是原住民版的 |
這個面紙盒也太棒了! |
一樓的文物特展 |
文物館東西不多,參觀一會兒就得回程,領隊可能看時間還早,特別加碼帶我們到民權國小去看看,這國小可是得過獎的綠建築!這次能來這裡實在是太幸運了!
可惜陰雨綿綿,有點掃興。國小內的聚會所有人在舉行工作假期的解說,不准我們進去,只好轉向操場一帶去看。
另外當天國小也不開放對外參觀,可是同團的人居然還跑進去圖書館內,後來被駐守人員趕了出來,實在是...
民權國小的圖書館 |
圖書館另一角度 |
沾滿雨滴的蜘蛛絲 |
上頭鋪的都是太陽能板 |
草地上美麗的水網,一碰觸就散掉了 |
整個操場上都滿佈著這樣的水網,看起來非常特別 |
民權國小校舍 |
民權國小圖書館 |
一堆人跑進圖書館內 |
雨後美景真是令我意想不到 |
看了都讓我不忍心去抖落水珠 |
操場很特別,是有坡度的喔! |
民權國小的行程是另外安插的,所以領隊也催促著大家回車上,要前往最後一處小林平埔族群文物館參觀。
雖然走過台29線多次,也經過這個文物館許多次,但是都沒有停下來參觀過。這一次總算能進到裡頭,雖然有館方人員進行導覽,但是總是聽不太到,後來索性自己走自己看了。
文物館內比我想像的大多了,陳設展覽也頗有誠意,忠實的呈現八八風災對小林村帶來的各種影響,災後的遷村,心理的建設等。透過這些平埔族的文物,也讓小林村的歷史在這個文物館中,以另一種形式存續下去。
小林平埔族群文物館 |
文物館內部展覽一景 |
文物館內部展覽一景 |
小林村舊貌模型 |
文物館內部展覽一景 |
文物館內部展覽一景 |
親手寫下祝福的卡片 |
望著外頭一片的果園,那是故土 |
參觀完文物館,心情有點莫名的沉重。
大家在館前拍了張大合照,慶祝活動圓滿落幕。不過離去前看到外頭有個水果攤位,沒水果只有電話,結果也不知道是誰行動力這麼高,直接打了電話叫貨,不一會兒一個歐巴桑開著小貨卡載著幾籠水果就過來了。
是說我們這團也沒多少人,大家買著買著、邊買邊吃,居然也把這車的水果、芭樂、百香果、還有一些我忘記的東西都給買光光了,還直說價格比平地便宜的多。離去時,只見那婦人笑得合不攏嘴,大概沒想到平常沒什麼人來的五里埔,會突然來了這麼群愛吃水果的遊客吧!
離開前大肆採買了水果 |
大家都買的不亦樂乎 |
第一次這樣吃百香果~有點酸 |
拍攝日期》2014年12月13日
相關路線》台29線
相關路線》台29線
看來我也要多寫一點景點文章了!之前都略去不寫~
回覆刪除這篇要好好推一下!
哈 我差不多要清完啦,換你接力!!
刪除我一直覺得那馬夏劃給嘉義縣不知如何?感覺離市區比較近,原住民的族群血緣跟阿里山鄉的也比較近
回覆刪除剛查了一下,達卡努瓦離嘉義市區75.2公里,離高雄火車站108公里,確實近上許多。不過那瑪夏最近的甲仙就只要35公里左右,如果要到嘉義最近的市區,恐怕也要到中埔一帶,群山阻隔之下,那瑪夏和高雄的關係相對密切許多了。
刪除甲仙稱不上什麼市區吧?若是甲仙可以算的上,那麼那馬夏到大埔鄉市區更不到30公里不是嗎?
刪除個人意見:
刪除甲仙商業機能比大埔好,這一次和南沙魯的人聊天也發現他們確實比較常往甲仙跑,也有就醫公車,對年長沒有交通工具的人來說,往甲仙會比往大埔來的方便,如果以南沙魯起算的話,離甲仙也確實比較近,台29路況也更好。再說一個更現實的問題,在高雄市是當市民,但到嘉義縣是縣民,其中得到的資源也許會有差別吧。
而原住民血緣的問題,那瑪夏的原住民族群已經正名為卡那卡那富族,他們語言和鄒族並不通(用的是布農語),也許和地理形勢封閉也有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