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九份後,我們一行人續行前往金瓜石的黃金博物館園區,原本還打算前往水湳洞,但是因為受限於代步工具及回程的時間,水湳洞以及我原本肖想的金瓜蛇彎並未得以成行。不過黃金博物館內的規劃很不錯,除了博物館本體外,還特別參觀了入口處的四連棟以及本山五坑,當然更不可以錯過的就是位於山腰上的黃金神社了。
 |
COVER|往黃金神社不過短短600公尺的步道,但坡度陡峭不容小覷 |
黃金博物館內的一切好像都得和黃金搭上關係,除了可以摸那一塊不知沾買多少細菌的黃金之外,就連神社都被叫為黃金神社,但其實這是俗名啦,本名叫金瓜石社,因位處山腰上,又稱為「山神社」。如果來黃金博物館卻錯過了黃金神社,那可真的是白來了!
從園區內往神社的岔路指標上得知往黃金神社只要600公尺,但瞧那精美扶搖直上的石階梯,就足以讓人倒抽一口涼氣。想起剛剛詢問太子賓館服務人員的時候,她居然不推薦我們去黃金神社,我說你們這樣對嗎!?還是體恤我們一群老弱婦孺爬不上去 XD
走上通往神社的步道,很快就氣喘吁吁,果然服務人員是對的。現在的步道即是當初通往神社的參道,參考一些過去造訪的遊記,發現步道旁的植物都不是很高,走一半累了還可以停下來賞景,但這次去一旁的樹木幾乎都長高了,雖然有很小的樹蔭可以遮陽,但也遮去了大部分的景致。
 |
02 爬一點點就累了XD 馬上回頭照相 |
 |
03 陡上的階梯步道 |
沿著階梯走一段路後就會看到兩座巨大的石燈籠,這應該要算是第一個看到的神社遺跡,但步道從此開始也變得更為陡峭,幾乎是呈45度往上攀升。路旁還有些隱藏在草叢中的遺跡,看起來已經崩壞。
石燈籠又稱「獻燈」,在當時是做為夜間照明用,其基座上刻著大大的兩個字「奉納」,代表這座石燈籠是別人捐贈的。續往上走還有兩座石燈籠以及第一鳥居,但歷經歲月摧殘,這些歷史建築本體多有剝落,現在的樣貌看起來是後來用混凝土再補強上去,但看起來反而多了很多補丁且有一種嶄新的味道,總覺得哪裡怪怪的。
再繼續往上走來到一個三叉路口,右手邊有兩座旗幟台,由此入內便可看見第二鳥居以及另外兩座石燈籠,再往上去便是神社本體,但現今只剩下基座以及數根立柱,最後的祭台亦是如此,不由得令人唏噓。
 |
04 兩座巨大的石燈籠,下方皆刻有「奉納」字樣 |
 |
05 看到第一座鳥居(原本應該是第二鳥居吧?) |
 |
06 混凝土製的鳥居,還有修補痕跡 |
 |
07 上面寫著「坑夫中」,亦為礦坑團體捐贈的石燈籠,上面的燈籠則不翼而飛 | |
 |
08 第一鳥居回望(應為原第二鳥居) |
 |
09 無耳茶壺山 |
 |
10 這步道還可通往本山四坑以及金瓜石地質園區 |
 |
11 草叢間廢棄的旗座遺跡 |
 |
12 烈日下更看不清楚的導覽圖 |
 |
13 旗幟台 |
 |
14 旗幟台上的字樣看不出來是什麼 |
 |
15 走上後就是第二鳥居(原本的第三鳥居) |
 |
16 終於到了! |
 |
17 嶄新的神社遺跡 |
 |
18 金瓜石神社解說牌 |
日人來金瓜石採礦後,因盜賊日漸猖獗,為安定民心而興建神社。金瓜石神社原本設於本山大金瓜石岩嶂東側之平地,於明治30年(西元1896年)便已建造。日本礦業株式會社接管後,將社址遷移到山上,並於昭和12年(1937年)擴建完工。金瓜石社供奉日本的礦業守護神祇,建築方向朝向本山四坑及礦山,為的就是希望採金業能夠繁盛,且神社於元旦都會固定舉辦祭典,是當時金瓜石的年度大事。
上到神社後,不禁感佩當初興建時的辛勞,我光是徒步走上來便已面紅耳赤,更何況要搬運這些建材!而選在此地興建的神社,可以完整的眺望金瓜石聚落、基隆山以及無耳茶壺山,山海風光一覽無遺,山風吹來,足可慰藉上山之疲憊。若是秋冬來訪,還有滿山芒花相伴,想必更為美麗。
其實站在祭台上往山下看,說實在挺可怕,海邊有瘋狗浪,不知道這裡有沒有落山風。但是都把自己體力刷爆了也要爬上來,當然不能空手而歸。拍完收工下山後,立刻去喝了一碗清涼豆花,要不然可真的是體力透支阿~~
拍攝日期》2014年7月24日
完稿日期》2014年9月14日
相關路線》縣道102
據說日本人鍵神社都要挑視野好的地方,看來這傳說是真的(?
回覆刪除這裡的景致比起耗去的體力來說實在是太划算啦XD
如果神社沒有被破壞的話,想必一定更加美麗吧!
是最近要安排來這邊嗎?風景真的很讚,600公尺跟可以看到的風景比真的不算什麼啦XD 強力推薦!
刪除我沒有阿,我只是看到隨機文章進來看看而已XD
刪除還有好多條路沒寫沒拍,沒空來這裡(誤